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认识
复发性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粘膜病,属中医口疮、口疳、口疡或口糜之范畴。发病率高,一般认为发病率高达20%,特殊人群中可高达60%;虽有自愈倾向,但是易复发,治愈率极低。目前,现代医学对此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治疗上虽采用了锌剂、免疫调节剂等多种新方法,但还未能找到可靠的具有普遍疗效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一般认为口疮的病因病机:因于火热,责之心脾。口疮其性多为火(热),其主脏在心与脾胃,合血络。
《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此即择其要者而言,心属火、主血,故其性为火,合于血络。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曰:“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上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医学传心录》云:“口疮者脾火之游行。”《证治准绳》云:“心属君火,是五脏六腑之火主,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舌为心之苗,心脉布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则口舌生疮。可知五脏六腑之火皆可上应之于心,而致口舌生疮,也即五脏六腑皆可令生口疮,非独心也。基于此,则口疮病因病机之要已明,即其性为火(热),舍于血络,其主脏在心与脾,他脏之变亦可致之。
中医辨证原则:局部整体合参,明辨脏腑。口疮病因与火热密切相关,故临证要紧紧抓住“火”字,辨证应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合参,分虚实、辨脏腑。
局部口疮的辨证以其局部形态、黏膜红肿状况、分泌物色泽及疼痛性质程度等几方面来区分病变性质及所及脏腑。如实证口疮多发病急,病程短,数量多,口疮周围红肿突起明显,疮面大小不等,疼痛剧烈,进食尤甚等。虚证口疮则多有发病缓、病程长、时轻时重、时发时止、数量少而分散、周围红肿轻微、疮面大小不等、疼痛较轻等特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言:“口疮实火者,色艳红,满口烂斑,甚者腮舌俱肿,脉实口干。”明代陈功实于《外科正宗》言:“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虚火者,色淡而白斑细点,甚者陷露龟纹,脉虚不渴;此因思烦太甚,多醒少睡,虚火动而发之。”此皆前人临床积累所得,很有临床参考价值。局部口舌之变乃脏腑气血阴阳变化之外现,须知病本复杂,症有兼夹,单着眼局部之诊则有虚实难辨,或模棱两可之虞,而整体辨证乃可知其本真。
诊断时必参以舌脉兼症,方能辨证无误,免于偏执,做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整体辨证是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所在,临证需于此处下功夫,各脏腑之病变特点必了然于心则其病位、病性易于判断。如伴口渴口臭、心烦失眠、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诸症则多为心脾积热之变。如伴四肢不温、面浮肢肿、口淡食少、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迟等症则其本为脾肾虚弱,其热为标可知。他如阴虚火旺、升降失调、肺胃热盛、气血壅滞等皆可类推。总之辨证诊断之要在于分热之虚实、详辨脏腑,求其本真,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不拘于一脏。
作者简介
张建忠 虞山国医馆馆长 主任中医师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肺系疾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 研究方向:呼吸病﹑过敏性疾病和肥胖相关代谢性病﹑亚健康各症﹑疑难杂病(胆石症﹑银屑病﹑萎缩性胃炎)的纯中医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