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脚凉=阳虚!这张方子,改善上热下寒,供你参考

文 / 微门诊
2020-11-24 10:59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论治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最近这段日子,很多朋友都在后台问我,如何应对“上热下寒”。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家似乎对“上热下寒”特别感兴趣。

脸上起痘了,上热下寒。

嘴里溃疡了,上热下寒。

脚凉了,上热下寒……

有的则直接跟我说:“文老师,你不用想了,我肯定是上热下寒了,你就告诉我怎么办吧……”。

对此,我哭笑不得。

其实,上热下寒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一个人,真正发展到上热下寒的地步,不容易。辨这个证,必须严格结合舌脉。

现在,我给你讲个病案。这才是真正的上热下寒,咱们一起感受一下吧。

这个病案,是一代中医名家邹云翔老师的病案。邹师的生平,我不介绍了,您自己查查看吧。我就说一句话,老先生是我国首批中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央保健医30年。老先生于1989年离世。

话说这个病人啊,是女性,当时年37岁。什么毛病呢?口臭。而且可以说,是臭气熏天啊!女人这个阳气,真让人难堪了。

与此同时,这个人嘴唇特别干燥,看这个样子,似乎是有火,尤其是有胃火。

但是,这个人,用去火的药无效。最痛苦的时候,她天天拿黄连泡水喝啊,还是解决不了多少问题。

后来,经人介绍,她找到了邹师。

刻诊见口臭严重,嘴唇焦干,但是舌苔颜色基本正常,脉象细弱。

细问得知,下肢双脚常年冰凉,哪怕是到了夏天,也是如此。

看到这里,邹师心里有数了。他写了一张配伍。但见——

制附片4.5克,肉桂粉1.2克(吞服),炮姜3克,黄连0.6克,阿胶珠6克,炒当归9克,白芍9克,石斛12克,麦冬9克,茯苓9克。

结果,药用4剂,口臭减轻一些。但是下肢发凉,脉象细弱的状态没有改变。效不更方,只做稍微变化,制附片改成9克,肉桂粉改成1.5克,炮姜改为6克,加生地和党参。

结果,10剂下去之后,口不臭、唇不燥,下肢温暖,脉象有力。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跟你讲,这个女患者的问题,才是真正的上热下寒啊。

你看,下肢发凉、脚冰冷,脉象细弱,这是阳气亏虚,温煦失职、脉道不充的表现啊。这就是所谓下寒,即肾阳不足。

下焦寒邪太重,逼虚阳上浮,郁于胃脘,导致中焦虚热。热邪上泛口腔,形成口臭。

但这个口臭,你记住,它哪怕再严重,也是虚的!因为患者舌质基本正常,脉象细弱。实证口臭,绝对不是这样,脉往往沉而有力,苔黄厚腻。

所以这个时候,就得温阳,解决下焦的寒邪。下焦不那么寒了,虚阳才会被引导下来。这就是治本。在这个基础上,酌加清热滋阴之品,把虚热理一理。这就是在治标了。

所以说,邹师的配伍里头,制附片、肉桂粉、炮姜,这都是温补阳气的。黄连清热,麦冬、石斛、白芍、阿胶珠、当归滋阴养血。茯苓利水健脾,以防滋腻 。这就是基本意图。

你看,我这么一说,你明白了吧?

我把这个问题写出来,供您参考。你看看,这才是上热下寒。它是需要结合舌脉来看的。当然,上热下寒的具体含义,也随病症而变化。上头口臭,下头脚凉,这是典型的表现之一。其他的一些表现,我以后慢慢给你说。但是,总的病因病机,都是一样的。

文中配伍,非专业读者,一定要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这个很重要。辨证,是个技术活,没个几年功夫,容易出错。要知道,口臭这个事儿,原因有很多。有些人和上热下寒没关系,但是,他偶尔也脚凉。这时候,你就不能一看到脚凉,同时嘴里有味道,就认为自己上热下寒了。这么想是幼稚可笑的。

好了,这个事儿啊,我就跟你说这么多吧。下次有空,咱们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