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7件常被忽略的小事,却与孩子的牙齿健康紧密相关!

文 / 育儿宝宝岁月
2020-10-10 10:41

文| 郑树国(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

编辑| 覃静

微信排版| 宋宇

《父母必读》杂志迎来了40岁生日,而我与《父母必读》结缘,也有二十多年了!

01

我的科普之路,

从《父母必读》开始

1992年,我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毕业,紧接着又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的导师是中国著名的儿童口腔医学专家邓辉教授。

除了临床、科研、教学,邓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重视科普。

还记得1992年我研究生入学后不久,第一次跟着邓老师参加健康咨询,邓老师忙不过来时,我也参与一些咨询工作,当时我有些紧张、有些羞涩、有些放不开。

看着邓老师从容和蔼又不失学者风范地答疑,我也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像邓老师一样做好科普,邓老师成了我心中的榜样,也是我心中奋斗的目标。

寄语《父母必读》杂志创刊40周年

从那以后,我除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注重如何将科学知识用通俗和有趣的语言传递给大众。

邓老师当时是《父母必读》杂志的专家顾问,随着我的成长,邓老师将我推荐给了杂志编辑。

第一次写科普文章,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写,写得像学术文章。当我看了编辑的修改、润色后,茅塞顿开,知道了科普文章需要深入浅出,让我获益匪浅。

渐渐地,我驾驭起科普文章也变得游刃有余了。而这些进步,离不开《父母必读》的编辑们,我的科普成长之路也离不开《父母必读》这本杂志。

至此以后,我一方面根据编辑的选题建议,另一方面也更积极主动地根据临床上家长关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断丰富科普的选题。

许多科普稿件深受读者的欢迎,也使家长受益匪浅。可以说是《父母必读》开启了我的科普之路,调动起了我从事科普的热情。

因为正是《父母必读》给了我启示,科普能使更多的人受益,它的影响远远大于在临床上只针对局限就诊病人的宣传教育。

从此,在繁忙的医、教、研、防工作之余,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普之中,包括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新媒体……

通过《父母必读》这个平台,我又把这种热情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也进入了科普的大门。科普也是需要传承的!

02

健康科普有

超越专业知识层面的意义

二十多年的科普之路,我还有一个至深的体会,也是来自《父母必读》杂志。

这本杂志是一个很大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接触到了不同领域的专家,一方面丰富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拓展了视野,让我能够从全方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应用于科普。

我深深体会到,单纯具体的专业知识容易讲授和传播,但如何透过这些知识看到更本质的东西,往往比较难。

比如以下这3个方面都超越了具体的专业知识传播层面,需要多层面、多学科的力量来使孩子获得身心的健康、全面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氛围是密切相关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十分巨大,所以,家长应该注重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修养,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孩提时代是行为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更要注重孩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的培养。

◆正确人生观的培养,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科普有两个精髓:科学性和普及性。在这两点上,《父母必读》杂志都做得非常好,我希望她能继续坚持下去。

另外,今天的《父母必读》已经借助了新的媒体技术手段,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03

科普干货:

喂养方式与龋齿密切相关!

40岁是一个年富力强的年龄,《父母必读》必将带着丰富沉稳的内涵去传承和行使她的使命。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和这个好伙伴一起做好科普,让更多的人受益。

现在,我就借着祝贺《父母必读》40岁生日的好时机提醒家长:喂养行为与孩子的牙齿健康密切相关,如果家长有以下的喂养行为,要赶紧纠正了!

1. 让孩子含着奶瓶入睡

有的孩子长期使用奶瓶喝配方奶,或者习惯于叼着奶瓶或乳头入睡。

配方奶较母乳含糖量高,更具有致龋性;而孩子叼着奶瓶或乳头入睡后,唾液分泌减少,吞咽功能减弱,奶渣可能未吞咽而留在整个口腔中,使口内所有萌出的牙齿全部浸泡于奶渣中,时间久了,会导致牙齿大面积龋坏。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喝完奶后用清水漱口就可以,但是有些奶渣还是会残留在牙齿接近牙龈的位置,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弯月牙”形状的环状龋。

2. 喝完奶后没有给孩子清洁牙齿的习惯

孩子的牙齿是否健康,与家长为孩子做的口腔卫生保健是否到位关系非常密切。

如果能够在孩子喝完奶之后,用指套牙刷、纱布或棉签蘸水清洁孩子的牙齿,使孩子入睡后不会有奶渣残留于牙齿上,患龋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3. 用甜水、饮料代替白开水

有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多喝水,在水里加糖或其他甜味剂,孩子长期摄入这样的甜水,可能会导致龋齿和肥胖问题。

有的孩子长期饮用各种饮料,包括乳饮料、碳酸饮料等,除了增加患龋风险,还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4. 经常给孩子吃过于精细的食物和甜、软、黏的食物

现在多数家长为孩子准备的食物过于精细,偏向于甜食、软食和较黏腻的食物。

这样的饮食习惯一方面会减少孩子主动咀嚼的力度,减少牙齿啃咬这一生理功能的锻炼,从而影响孩子颜面部骨骼的发育,可能导致牙齿替换时新牙萌出而乳牙未掉或牙齿排列不齐的现象;

另一方面饮食结构中的粗纤维食物在咀嚼过程中对牙齿有一定的清洁力,而软黏的食物更易附着在牙齿表面难以清洁,偏软黏食物的饮食习惯会增加牙齿患龋的风险。

5. 不重视乳牙的保护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乳牙是要替换的,乳牙龋齿没有必要进行治疗,这一观念是错误的。

因为孩子牙齿替换的平均年龄为6~12岁,替换时的年龄跨度较长,这6年的时间里乳牙和恒牙都在口腔中存在,乳牙如果患龋,那么恒牙患龋的概率也将增加。

另外,现在乳牙龋的患病率较高,且孩子年龄偏小,有一部分孩子的乳牙龋最终成为牙髓病或根尖周病,会导致孩子牙齿疼痛不适、进食受限,甚至于影响位于乳牙下方在骨头里还没有萌出的恒牙胚的生长发育。

如果乳牙龋导致牙体组织的缺损或整颗牙齿的脱落,还可能影响恒牙的萌出及恒牙列的排列和咬合情况。

6. 开始刷牙的年龄较晚、让孩子早早自己刷牙

有的家长认为3岁以前孩子的牙齿没有全部长出,不用刷牙,有的家长则为了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早早就让孩子自己刷牙,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

只要口腔中有牙齿萌出,就会有细菌定植,就有患龋的风险,所以,孩子长出第一颗牙后,就应该开始给他清理口腔。

此外,刷牙本身是一项较精细的活动,有很多成年人都不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更何况幼小的孩子,而口腔清洁不彻底导致的牙齿龋坏是不可逆的。

所以,学龄前儿童主要还是以家长帮助孩子刷牙为主,即使让孩子锻炼自己刷牙,家长也要在孩子刷完牙之后,再帮他把没清洁干净的牙齿刷干净。

7. 以漱口代替刷牙、刷牙后继续进食

有的孩子比较抗拒刷牙,家长无奈之下以漱口代替,这种做法不可取。漱口无法彻底清除食物残渣和牙菌斑。

家长可以与孩子沟通,问清楚孩子抗拒刷牙的原因,或者给孩子讲关于刷牙和龋齿的小故事,或者陪同孩子一起刷牙等方法,使孩子逐渐接受刷牙。

有时孩子刷完牙,睡前又再进食或喝牛奶,这种做法跟没有刷牙就睡觉是一样的。

家长应当将刷牙安排在进食之后,作为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否则事倍功半。

-End-

《父母必读》杂志创刊4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