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弥补到底怎么做?

文 / 惠心千爱感统测评中心
2018-12-10 01:27

孩子出生3-5个月大时,会出现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这个时期所对应建立的七大能力(请参考《有能力的爱 感觉统合概论》第77页)对生命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生命之后出现的各大敏感期奠定扎实的基础。然而在咨询和已经测评过的孩子中,我们发现几乎90%的孩子在这一时期都有被家长阻止吃手,或被“全身武装”的(被包住手脚,或者穿着睡袋,导致孩子无法探索自己的口腔和手部),甚至由于早期的感觉刺激不足导致孩子根本没有出现过吃手的行为。很多家长是不以为然的,直到孩子2岁3岁甚至4岁5岁了,孩子的语言能力还没有出现,或者语言发育迟缓才引起重视,却全然不知道语言是怎么和口腔发展息息相关的!


口腔弥补到底怎么做?



口腔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建立在口腔部分需要孩子有充分的口腔触觉刺激,例如吞咽、咀嚼、各种叫喊及嘴型变化应用,如此才能将整个发音器官的神经通路连结上脑功能区,使大脑有能力控制我们的发音器官,进而能够模仿发音和说话。这个过程必定会经历口腔敏感期,孩子会经常吃手、把拿得到的东西塞进嘴里舔咬,然后慢慢大叫、发出比较多的音以及连续发出不同的音,最后一步步进入说叠字、短词、短句、仿说、对话的语言发展时期。


口腔弥补到底怎么做?



有些家长总是纠结于这样的问题:孩子这么大了,还吃手、咬指甲、流口水、吐口水、玩舌头、玩嘴唇、发怪声......这样长大了像什么样?那么,请问你阻止后孩子就真的不做了吗?请问你阻止后孩子就真的自然变好了吗?长大后口腔不当弥补,挑食偏食、爱咬指甲、爱吸毒、爱抽烟、零食吃不停、异食癖......你以为这些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呢?

无论孩子现在多大,一旦口腔敏感期重启,那将是个绝佳的机会可以”重来一次“,只要满足孩子身体所需,那么弥补行为也将顺利过渡,并籍此建立对应的语言能力。所以,请家长务必正视当下,让孩子缺什么就开始补什么,并且还要主动提供更丰富的环境和条件来满足孩子的感觉刺激!


口腔弥补到底怎么做?



那么,具体如何给孩子做口腔弥补呢?

(1)口腔按摩:家长将自己的指甲剪短、修平,手洗干净,用食指伸进孩子的口腔(切记勿将过多的手部伸进,弄伤孩子的嘴角),轻轻按压孩子的上下牙龈、上腭下颚、舌头、脸颊肌肉内侧、嘴唇、嘴唇周围、脸颊两侧及整个下巴关节与骨骼边缘。整体按摩时间约5-10分钟,一天进行一至二次。

如果宝宝处于辅食添加时期,请家长特别注意:必须有计划地调整辅食的软硬、粗细和逐渐扩大辅食味道的多元性,千万不要一味地提供流质食物,以免影响宝宝发音能力的建立,将来可能形成偏食、挑食习惯。另外,在宝宝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请允许宝宝自己进食,并且从一开始就养成在固定的餐桌(边)、固定的时间和全家一起轻松用餐。

需要在这里强调一点的是:请从一岁开始就鼓励孩子自己拿勺子或筷子吃饭,让吃饭变成一件”自主“而"享受"的事情,既锻炼了手眼协调、手部能力,也提升本体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吃饭的环境和气氛要温馨舒适,而非充斥着紧张、焦虑、责备、埋怨等负能量。

(2)刷牙漱口游戏:配合刷牙的童谣带着孩子一起玩,可以教刷牙的方法和顺序,重点不是在刷牙和漱口这件事本身。孩子可能会咬牙刷,嘴巴含水喷,请让孩子往水池或者塑料袋里吐、喷,还不会含水的孩子先让孩子自己拿牙刷刷,家长要和孩子面对面进行示范。

(3)口唇操:以发音游戏为主,如发出动物的各种叫声(由简到难,配合简单的肢体动作,尽量用到发音器官的各部位)、念唱儿歌、绕口令等。并借助玩具和食物练习吹、吸、舔等动作,比如吹气球、吸面条、舔酸奶等。

(4)味觉体验:酸、甜、苦、辣、咸等食物的尝试,配合嗅觉辨别和语言理解,并延伸语言概念和物质属性的认知。比如,常和孩子玩猜一猜的游戏,请孩子戴上眼罩,然后把食物给孩子闻一闻,尝一尝,说说是什么味道,是什么食物。整个过程以愉快地引导为主,切勿强制塞给孩子吃。爱和尊重的前提,愉悦的氛围需要贯穿在感统训练的全过程,也是需要贯穿于孩子的一生之中!

(5)咀嚼练习:根据孩子目前的咀嚼能力,给予不同硬度、脆度,不同种类的食物(可以让孩子洗干净手,自己拿着吃),比如:玉米、苹果、磨牙棒、蛋饼、面条、土豆、红薯干、麻花、芦粟、甘蔗、坚果(多数脂肪含量高,单次不可过多摄入)、骨头、原味牛肉干、法棍等。其实孩子在自我弥补的过程中,会自己去发现感兴趣的食物,家长进行食物安全和数量、食用时间的筛查后,就可以让孩子自由地满足吧!

如果家长们按照以上的步骤认真做,并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充分延伸,配合足量的针对性感统训练,1-6个月之内都有可喜的变化。当然,变化的速度和孩子的年龄、感统能力基础、家长的感统状态、家庭环境的改变程度等都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