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梦想拔牙,这什么操作?

文 / 爱牙医
2018-09-18 12:32

近日,一则王石自述“为攀登珠峰,拔了两颗牙”的新闻在社交媒体像炸开了锅,引发朋友圈热议


有人不明觉厉:“什么?为梦想拔牙,还有这种操作?“


有人叹为观止:“疯了吧,牙齿再怎么也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吧,哪里能这样呢?“


有人严重质疑:“为攀珠峰还得拔牙?这什么逻辑!“


关注口腔健康的朋友们纷纷发问:“医生,怎么回事?”


且慢,先别断章取义,我们把新闻先梳理鉴定一下,再谈辟谣,以及带给我们的启发。


启示一:新闻要搞清真相 别人云亦云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自媒体蓬勃发展,海量新闻内容喷薄而出,可谓乱象丛生、概念叠出、众声喧哗、纷扰纠缠、乱花迷眼、噪杂蔽听,在评论之前,恐怕先要鉴别新闻的真实性。


第一步:核实新闻来源


通过搜索关键词“王石 为攀珠峰我还拔了牙”结果,可以发现不少同类视频获得爱奇艺、优酷、凤凰网、腾讯等媒体转载。应该说,在没点开前,这事八成可信。

点开看视频可以发现,这是王石本人亲自讲述的故事,基本可以断定新闻的真实性。通过查询相关网页可以得知,万科创始人王石是上一周(6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发表这番话的。(视频链接附后)


第二步: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不过,由于社交媒体的发达,很多人是通过文字围观该事件的。因此,如果只看下方的文字报道,的确容易引发误读——似乎王石拔了两颗健康的牙齿。新闻原文如下:


“公众面前的王石,素来是一副硬汉形象,但他自己说自己有椎间盘突出,牙齿也有些小问题,为了登珠峰,不仅打封闭,还把两颗牙拔了。而当时也在现场的秦大河院士,是王石最敬佩的英雄,27年前中科院秦大河院士为参加徒步5000公里的南极科考活动,曾拔了10颗牙。台下的其余企业家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


到底是好牙还是坏牙,文字新闻没有说。只有看过视频才知道。


因此,即便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是真的,但由于媒体传播渠道、报道方式的差异,依然容易引发误读。例如,就有名为“牙医刘敏”的网友在微博上在@见闻短视频后发表评论:”我搞不懂,登珠峰跟拔牙有什么关系?“,质疑了新闻的逻辑。


媒体报道立场、选择角度、传播途径的差异、以及受众理解的偏差,容易引发不同解读。


不过仔细看完视频自述,基本可以还原事实,王石拔掉两颗牙是有理由的,因为这是两颗病牙。注意,不是大家以为的“健康的两颗牙齿”。


第三步 听取专家意见


为什么去艰苦的环境要先拔牙呢?


公众可能会问,为什么像去珠峰、南极探险这些艰苦的环境要先拔牙呢?作为口腔专家谭跃展医生是这么看的。


首先,这肯定是因为牙齿有问题。牙齿也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内部由细微的血管和丰富的神经相连。如果牙齿出现病症,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疼痛。再遇上气压变化、气温偏离人体体温范围较大变化这种艰苦环境,牙疼往往更加剧烈,严重影响人的正常活动。


其次,医疗条件太差。牙痛是因为牙病,而牙病不像吃药打针。在像珠峰、南极这种艰苦环境下,如果没有专业的牙医和治疗工具是无法解除病痛的,轻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拖累队友,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第三,拔牙是一种预防性处置。鉴于攀登珠峰、南极探险此类严苛环境下,像科考人员,登山员,潜艇兵这些特殊职业的人员,在出征前都会进行全身细致检查,包括口腔健康,提前处理病牙。如果病牙没有保留的希望或可能继续疼痛,为了安全起见,医生一般会建议拔除。


所以,王石的选择是深思熟虑、权衡利弊的结果——牺牲“小我”(牙齿健康),成就“大我”(完成理想),他也并因此成为中国登上珠峰年纪最大的一位。


不过,谭跃展医生提醒,不仅特殊职业人员,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孕妇等,在备孕前也应做以下口腔检查,以防怀孕期间牙齿出现疼痛。


1.对龋齿要及时充填

2.牙髓炎根尖周炎的患牙采取根管治疗

3.可能会发炎的智齿尽早拔除


启示二:王石“咬牙”奋斗的精神值得钦佩


王石的勇气值得钦佩吗?当然值得钦佩。


古有关公刮骨疗伤毒,今有王石拔牙上珠峰。


那些最终取得成功的人,必是既品尝过追逐梦想的苦乐酸甜,也承受过现实的失落和痛苦的人。他们身上,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他们的精神里,保留着对改变未来的梦想。


在董卿的节目《朗读者》里,王石介绍了哈佛求学和患牙病的经历。他说,“很多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咬咬牙最后就办到了。”


作为一名企业家、冒险者、老年人,王石 分享了一个鼓舞人心、激励人的故事,提供了一个让人想要改变自己特质的榜样事例,让我们得以找到机会敞开心扉,重新点亮灵魂。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程告诉我们,新时代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必须鼓起迎难而上的勇气、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提振开拓进取的志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作时代弄潮儿、改革的实干家,才能不断在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路上取得新突破。


启示三:拔牙,也许原本可以避免!


可是,为了梦想而牺牲牙齿,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从疾病预防角度看,避免拔牙,最佳的方式就是口腔健康,没有病牙。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等到因为疼痛再去医院就诊可能已经是“事后诸葛”。


《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指出:“美国健康系统估计,在每个美国人身上投入10美元支出用于疾病预防,就会在未来的10到20年的时间里面生产出高达180亿美元以上的医疗储蓄,而且这还不包括工人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收益。”


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建设健康中国的路线图,提出了“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新健康观。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人民群众将享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其次,从患者角度看,如果从小就注意口腔健康,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减少虫牙的发生,拥有一口整齐健康的牙齿并非难事。看牙医并非是去看病,定期检查,听从医生指导,维护牙齿健康也很正常。


第三,在医生看来,牙医的使命就是尽一切可能挽救、保留、修复牙齿,确保人人都有一口健康整齐的牙齿。如果没有必要,任何一颗牙齿都不应该拔。如果口腔医生的人数足够多,提供的口腔保健更多更细致,健康科普工作做得更广泛更到位,全民口腔保健意识普遍提高,就可以大大减少许多本该可以不拔的牙。


这样一代一代下来,我们身边的朋友、我们的下一代中像王石、秦大河院士这样有梦想并且愿意为此奋斗不息的人们,也就不需要因为牙病这种问题而“咬牙切齿”了。


总之,也许您早已经厌倦了普通的说教,甚至打算取关、屏蔽朋友圈,但我们相信您是和王石们一样有梦想的人,并衷心希望将来“王石和 秦大河院士们”在出征前不必拔牙!


附:视频链接和图片资料



文字:李桐军 排版:肖雄

责编:王立凡 易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