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心血管进展:瓣膜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狭窄
1.病理生理学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逆转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AS)的治疗具有可行性。有研究表明,骨转换和瓣膜间质细胞成骨分化是重要的发病机制。但一项双盲RCT显示,
二尖瓣疾病
1.钙化性二尖瓣疾病 钙化性二尖瓣疾病(CMVD)是由二尖瓣环钙化(MAC)延伸到瓣叶所致,可以表现为二尖瓣狭窄(MS)、二尖瓣反流(MR)或两者同时存在。CMVD患者多为老年人,女性居多,且伴有多种合并症。这类患者即使有症状也常不治疗,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肺动脉压力,可以预测其不良预后。 有研究证实,跨瓣梯度有独立于MR程度的预后价值,对这两个参数进行调整后,预测的梯度提高了MS严重程度诊断的一致性;中度和重度MS的阈值分别为4 mmHg和6 mmHg,比常用的以5 mmHg和10 mmHg为阈值的风险分层更加准确。 CMVD患者的手术风险很高,虽然经导管二尖瓣介入手术已成为一种替代治疗,但仍与高死亡率有关,并存在左室流出道(LVOT)梗阻和瓣周反流的风险。MITRAL研究表明,采用酒精室间隔消融术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结局,但由于LVOT梗阻和人工瓣膜血栓栓塞高风险,2/3的患者无法使用这种治疗方式。 2.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环分离、二尖瓣纤维化和
三尖瓣疾病
1.三尖瓣反流严重程度和临床结局 大量证据表明,三尖瓣反流(TR)程度越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越高。一项注册研究显示,TR反流容积每增加10ml,调整的HR为1.15(95% CI:1.04-1.26)。 2.三尖瓣反流手术疗效不佳 有研究显示,单纯电视手术的临床结局很差。一项RCT显示,在二尖瓣手术治疗退行性MR时,对于中度或以下TR且伴有瓣环扩张的患者,在二尖瓣手术的同时进行电视手术修复可延缓TR的进展、降低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但由于电视手术修复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的风险增加6倍,还需要进行长期随访来确定获益/风险比。 3.经导管介入治疗 有几种经导管介入治疗可减轻TR的严重程度,超声心动图仍然是识别严重TR患者和评估解剖结构是否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最近有数据表明,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为筛选患者提供额外的信息。
感染性心内膜炎
有研究表明,18F-FDG-PET/CT成像可以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率。 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显示,与男性IE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年龄更大,葡萄球菌性IE的发病率更高,手术率更低,院内死亡率较高。 此外,有研究表明,TAVI手术患者中的IE年发病率为0.87%,1年死亡率为46%,卒中与1年死亡率明显增加有关;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中的IE年发病率为2.2%。 近十年来,美国有大量进行AVR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其中,植入机械瓣膜的患者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与指南变迁和经导管瓣中瓣(ViV)手术的日益普及有关。一项对SAVR术后7年患者的研究表明,通过使用CT量化主动脉生物瓣钙化程度,可以预测生物瓣退变和临床事件。此外,1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