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血管医生谈运动性心脏猝死

文 / 健康是唯一
2021-05-11 18:39

近期运动性猝死事件发生了好几起,作为一名爱运动并且是唯一一个在国内开设运动心血管健康门诊的医生,我初步判断其中大部分属于运动性心脏猝死。

下文是我从运动心血管专业的角度对运动性心脏猝死做的一点科普。一方面,我不希望看到这类事情反复发生;另一方面,我更不希望大家因为这些事件的发生对运动心生恐惧。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概念:什么是运动性心脏猝死?

运动性心脏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者结束后一段时间内突然发生、意料之外并且因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数据:发生率和影响因素

国外研究资料显示,运动性心脏猝死发生率为0.31~2.1/10万。研究还显示,和运动无关的心脏猝死发生率为43~55/10万。由此可见,运动状态下的心脏猝死的概率远低于非运动状态,所以可以放下由此引发的运动恐惧感。

运动性心脏猝死影响因素很多,如年龄和运动强度等。研究发现年龄越大,运动性心脏猝死的发生率就越高;运动强度越大,运动性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也会越高;已有心脏病的人,运动性心脏猝死的发生率同样会加大。

此外,男性运动性心脏猝死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最近发生的运动性心脏猝死事件,死者均为男性。因此,男士在运动中需要更加注意。

原因:35岁的分水岭

运动性心脏猝死的发生原因与年龄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对于年龄小于35岁的年轻运动人群,先天性和遗传性心脏缺陷是引起运动性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肥厚性心肌病、冠状动脉异常和主动脉狭窄等。

相反,对于年龄大于35岁的成年运动人群,后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是导致运动性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先兆:胸闷、心慌、昏倒、呼吸困难和乏力

因为心脏的复杂程度远超人类的想像,所以心脏性猝死的预测和预警在医学界一直以来都是个难题。不过,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进展,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国外已有研究对1247位年龄35至65岁之间的心脏性猝死(运动性心脏猝死共63例)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发现:

51%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前一个小时到一个月内有先兆症状,主要为胸痛、胸闷、心慌、晕倒、呼吸困难、类似感冒等。在这些有先兆症状的病人中,有93%的病人在猝死发生前24小时内再次出现先兆。

男性病人的先兆症状以胸痛和胸闷为多见,而女性则以呼吸困难为多见。

指南:如何避免?

虽然人类目前无法彻底征服运动性心脏猝死,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猝死悲剧的发生。下面9点是我从专业的角度给大家的行动指南。

1、最关键的是判断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医生通过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结合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或心肺运动试验、心脏超声、冠脉CT成像等检查手段可以将大部分的高危人群识别出来。

2、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运动、合理饮食、充足睡眠、管理压力和戒烟限酒等。

3、治疗已有的心脏病。

4、运动时遵守美国运动医学会FITT-MVP原则。

5、运动前先进行5~10分钟的热身活动,运动后不能立即停下来,同样需要进行5~10分钟的拉伸活动。

6、学会识别先兆症状并停止运动及时就医。

8、定期进行专门的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