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又一名医猝死,年仅46岁!我们的健康到底交给谁?
新闻事件回放:
8月6日上午,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万正美,一早来到胃镜室给患者做胃镜时,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
据其同事介绍,万正美主任在为第二位病人治疗时,其间就感到身体不适,为了不让病人受二次肠镜之苦,他并没有中断检查,而是咬住牙坚持完成整个诊疗过程,半小时后,万正美再也撑不住了,经全院上下奋力抢救,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面对此则噩耗,万正美的同事纷纷表达哀思和遗憾,令人动容,同时引人深思。
▲ 图片来源于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公众号
由于医疗行业的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等特点,不少医生身心俱疲,但又无可奈何,只有咬牙坚持在岗位上。
医生猝死在岗位上,似乎早已屡见不鲜。
北京协和医院全国著名健康专家黄教授58岁离世;
香港名医潘醒华44岁离世;
山东泰山医学院42岁的蔡国栋医生猝死于手术台旁;
天津总医院神外45岁的李迺昕医生心脏病发作猝死;
同仁堂前董事长张生瑜39岁因心脏病离世……
俗话说得好:木匠没凳坐,裁缝穿破衣,医者不自医!
我们的健康,究竟应该交给谁?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
遗憾的是,不少医生错误地认为:谁的病人越多,谁的本事越大。
近年来,很多医院跑马圈地,盲目扩张,有的医院床位数甚至超过6000张,成为世界罕见的“巨无霸”。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大量引进“高精尖”设备。
如此一来,大医院形成“虹吸效应”,抽空了基层的优秀人才,导致患者过度集中难以分流,医院的扩张速度赶不上病人的增长速度。
因此,大医院医生整天疲于奔命,都在忙着“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医院里有很多名医,不可否认他们医术高明,经他们手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但这些名医有可能自身就患有心脑血管等疾病,他们告诉你可以治疗你的病,你作何感想?
用药物、手术等方式使症状消失、指标改善,带来的绝对不是彻底的康复,而是对健康问题深层次的掩盖。
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带来更加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
每次名医猝死事件发生后,公众都在呼吁减轻医生负担,保障医生自身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但悲剧仍有发生。
治得了患者的疾病,却管不好自己的健康,这不得不说是医生的悲哀,是整个行业的悲哀。
《人民日报》发出呼吁:医生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
由此可见,对人体进行健康管理,才是预防疾病的唯一解决途径。
医生研究疾病,私人健康管理中心研究健康;
医生解决“已病”,私人健康管理中心解决“未病”;
医生着眼患者的病,私人健康管理中心着眼患病的人;
医生主要依靠药物手术治疗疾病,私人健康管理中心主要依靠“脏腑经络学说”干预疾病;
医生改造你的身体和器官,私人健康管理中心改造你的观念和习惯……
有司机帮你驾驶豪车,有家政帮你清洁别墅,有职业经理人帮你打理公司,但健康只能靠自己。
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也不是救世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人生如赛场,健康才是你通往成功之路的唯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