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一白领健身房外猝死,福建医生提醒:这些情况千万别运动!

文 / 福建卫生报
2020-12-24 09:32
福建卫生报

最近,上海一互联网公司员工意外猝死在公司健身房外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

一段网传视频显示,事发当日,一男子身穿黑色运动衣裤,身体僵直地靠在一座椅上,面部朝上,手臂卷曲。男子小腿部位有明显淤青,手机掉落在脚边地面。

据该公司回应,这名员工走出健身房后被发现晕倒在沙发上,公司其他人员虽立刻安排急救措施,但急救人员到场查看时该男子已不幸离世。

▲微博截图

记者随后从警方获悉,确有此事发生,经调查已排除他杀。

猝死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与健身有关的猝死也屡见不鲜,在网上输入“健身、猝死”关键词,能搜到相关资讯近16万篇。

看上去健康的人

为什么

会意外猝死?

猝死能预防吗?

运动应该给人带来健康

为什么却带来了伤害?

听听医生怎么说

这些人群需警惕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通常指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出现的意外死亡,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

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居全球之首,平均每天就有1500人毫无征兆地失去生命。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心肺康复科主治医师柯俊华说:“一般情况下,猝死主要发生在明确有冠心病、心衰、心肌病或一些遗传性心脏病的人群中,约占80%以上”

“也有一部分猝死是生前从未有过任何不适症状,猝死前未系统检查和诊断出疾病。长期缺乏锻炼(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长期熬夜、超负荷运动、中暑或感冒时运动、精神紧张、体力透支的人群都是潜在的高猝死人群。”

柯俊华提醒,运动性猝死发生时大多没有明显征兆,但是实际上,一些不良反应被忽略了,如短暂的心绞痛、咽部梗咽,头晕、心慌、恶心、胸闷、浑身无力

远离运动性猝死 做好这几点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运动猝死发生比例最高的运动项目是跑步,占33.98%,其次是足球、篮球。

运动性猝死多发生在半程段、冲刺时、到达终点后。

运动性猝死不是由运动这个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由运动和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共同所致。隐藏的心血管疾病才是运动性猝死的“幕后黑手”。

远离运动性猝死

是否就不运动了?

大可不必

在运动中做好这几点

可以远离运动性猝死危险。

柯俊华建议——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检查,排查潜在疾病。

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或猝死病史,本人有心脏病史、晕厥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的要特别小心。

运动中评价心肺功能的最佳选择是“心肺运动试验CPET”,它可早期发现这些器官潜在的病变,从而预测运动风险。

02

一旦明确了心脏风险等级,心脏医生会对患者的运动耐量和适合参加的运动给予指导和限定。

☞ 运动中保证充分的热身,热身一般占总运动时间的10%~20%。

☞ 普通人不提倡进行高负荷、大强度、高风险的竞技运动。

☞ 长时间运动,应及时补充运动饮料、能量棒、盐丸

☞ 运动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水分

☞ 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很明显的气喘、胸闷、胸痛,要立刻减缓运动或暂时退出运动,千万不要硬撑

☞运动结束不要立刻停下来,最好能走上10~20分钟,同时做深呼吸,给身体缓冲时间。

有些人认为跑跑步、出出汗,感冒自然就好了。事实上正相反!

因为感冒发烧使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运动会进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病毒易于入侵,如果入侵心肌,会形成病毒性心肌炎。

身心疲惫、熬夜情况下,也不建议剧烈运动

医学永远不能规避死亡,但是规范的筛查和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面对“猝死风险”,我们能做且只能做三件事:

1.体检了解心肺功能。

2.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

3.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生无常,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