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灏珠院士逝世
10月30日,院士葛均波写下了这样一行字:“各位同道,亲朋好友,今日凌晨三时零九分,敬爱的陈灏珠院士在中山医院病逝。正式讣告将及时向同道们通报。葛均波涕告。”
30日中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发布讣告:10月30日凌晨3点09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奠基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灏珠院士在我院逝世,享年96岁。
陈灏珠1924年11月生于香港,原籍广东新会。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前一年,他被学校推荐到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习。实习一年期满毕业后,他应聘留在中山医院内科工作,成为一名住院医师,从此踏上了他的从医生涯。
一辈子研究一颗“心”
从1949年,直到94岁因身体健康原因不得不离开临床一线,陈灏珠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周一次例行查房,从事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达71年。
71年间,陈灏珠立功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其他等级奖11项。
据医师报报道,早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间,陈灏珠作为一名年轻的心脏内科医师,就已在心脏内科学界崭露头角,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病例讨论总结。70年代后,他在学术界已颇有名望,他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新中国心血管病的预防和诊治研究创下了多个“第一”,并受到国际医学界的瞩目。
陈灏珠是我国介入性诊断心血管病的奠基人之一,我国研究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与之相关的血液脂质变化的先驱者之一,我国最早研究心脏病流行病学的学者之一。他第一个在国内提出“心肌梗死”医学名词,完成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首例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并取得成功。
陈灏珠还是5个国际学会会员,曾任《Geriatric Cardiovascular Medicine》杂志编委,还作为中华医学会特派代表出席了第43届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的授证典礼。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刊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70年代起,来访国外人士逐渐增多,陈灏珠多次参加来华访问患病外宾的抢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1975年美国血吸虫病代表团副团长巴茨博士在我国访问期间突患心肌梗死,生命危在旦夕,陈灏珠奉命前往抢救并担任抢救组组长,他婉言谢绝了美方派医务人员来华主持抢救的要求,与同事一起经过七昼夜不眠不休的治疗和监护,终于使病人脱离了危险。
“听诊,是为了倾听病人内心的声音”
1949年刚参加工作时,陈灏珠是科室最年轻的住院医师。当时的上海中山医院沿袭欧美国家的医生培养制度,实习医生要求24小时值班制,要求住院医师24小时在医院,不分昼夜处理病人。
在医院内设施简陋的集体宿舍里,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师,再到主治医师,陈灏珠住了整整6年。
回忆这段经历时,陈灏珠曾表示,“住院医师,顾名思义要住在医院,住在医院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住在医院很辛苦,但这个体系可以让年轻的医生跟病人的关系更密切,能够一天24小时为病人服务,看病的发展过程看得很清楚,所以培养的医生质量比较高”。
复旦大学出版社今年1月发文称:随着医疗教育改革,对“24小时制”有过几次大讨论:一是实习医生是否需要24小时值班;二是住院医师是否需要24小时住在医院里。最后,这些制度都因为不够人性化而被取消了。不过,陈灏珠对当年住院医师的经历不以为苦,反而是充满了感激之情。在之后很长的一段行医岁月里,他一直保持着24小时呼叫到达的习惯,他的家始终离医院很近,病人如有需要,他走几分钟就能到达。“病人的危急情况不会只在你工作的8小时内发生,所以做了医生,就是24小时工作制,这是选择做医生之前就应有的觉悟。”
面对每一个病人,陈灏珠始终遵循“视、触、叩、听”的传统检查方法,一步也不遗漏。曾有记者问他,“现在的检查手段已经那么先进,为什么您还要坚持做这些老掉牙的步骤?”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再先进,也不能代替医生问病史、作检查,因为视、触、叩、听永远是诊断疾病、把握病情的客观依据。更重要的是,病人会在医生问病史、作检查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陈灏珠说,医生不能把听诊器当作象征或者摆设,尤其是心脏科医生,学会用听诊器辨别心脏的异常症状永远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听诊,更是为了倾听病人内心的声音。
几乎每个医生都学过他的《实用内科学》
得知陈灏珠逝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李勇写到:获悉陈所长今晨仙逝,无限悲伤。40年了,从念大学听他授课、跟随他查房、在心研所念研究生到离开心研所到华山医院工作,每次见到陈所长,他都关切询问,经常得到他的关爱和指导。“陈灏珠”三个字,于我而言,高山仰止不足以形容我的崇敬。深切缅怀敬爱的陈灏珠院士,一代名医宗师,愿陈所长天国安息。
陈灏珠不仅是一位心血管病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医学教育家。李勇和葛均波都是他的学生。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陈灏珠从1949年起开始担任内科学助教,1957年担任讲师。受“文革”的影响,1978年才晋升为副教授并定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81年又被定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陈灏珠将一批又一批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材,迄今培养了博士后3位、博士52位、硕士24位,住院医生、进修医生、医学生已不计其数。
几乎每一个医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学习过陈灏珠编写的《实用内科学》。从医以来,陈灏珠发表论文 350 余篇,其他文章 300 余篇,主编书籍 12 本,参编书籍 30 余本。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内科学》第 3 版、第 4 版,《实用内科学》第 10~14 版,《实用心脏病学》第3版、第4版,《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 1 版、第 2 版等国家级著作,编撰教材 40 余种。
2007年,陈灏珠和夫人韩慧华、女儿陈芸捐赠100万元,设立了“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奖助学金”,帮助家庭贫困而品学兼优的医学生完成学业。截至2019年,已有150余位医科学生获得院士基金的帮助。
2016年起,基金开展了4届“沪滇心血管内科新进展培训班”,培训了近200位来自云南边远地区的内科医生。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培训班2019年的结业典礼上,陈灏珠刚经历了腰椎滑脱导致压迫神经,双腿异常疼痛,靠打针、吃药才略有好转,但他坚持在家人的帮助下来到现场为所有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并语重心长地说:“我是有诺必践,也希望大家在回到基层后能尽心尽力地救助病人。”
“政事儿”(xjbzse)撰稿 / 王姝 校对 刘军
“政事儿News”
了解新鲜时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