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植入物治疗冠心病的新方法上市:可吸收支架 医生带你揭开面纱
冠心病支架植入治疗冠心病无疑是目前效果最为显著的方法,但是,支架术后需要终身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仅对心脏病患者服用依从性要求很高,而且长期服药带来的消化道出血风险以及支架可能发生再狭窄导致的恶性缺血事件,都成为心血管病医生和患者最为担心的事情。所以,无支架植入治疗冠心病的新方法何时能够出现,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
如今,有一种无支架植入治疗冠心病的新方法已经出现,甚至已经上市进入了临床使用。曙光出现的同时,我们也要持谨慎乐观,因为医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这种新方法的治疗范围很特殊,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适用。
这次,张医生带大家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可吸收支架。
1.定义
可吸收支架又称生物可降解支架(BRS),采用在人体内可降解吸收的一类材质(高分子材料,金属镁、锌、铁等)制成,该支架表层携带药物,通过药物缓慢释放抵御冠状动脉再狭窄,而支架主体最终降解并完全被人体吸收,最终实现无植入治疗心脏病的目的。
2.优势
该支架最终被彻底降解吸收,避免了长期双抗血小板治疗的需求,也能减少统金属支架长期遗留血管内的潜在风险(如再狭窄、支架血栓和新生内膜粥样硬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减少对外科搭桥的不利影响。(注:过去接受过支架植入的心脏病患者,如果面临着外科手术搭桥,已经植入的支架将明显影响手术效果、术式选择,尤其是吻合口缝合)
3.局限
从原理上看似十分完美,但是可吸收支架也面临着一些“先天问题”。由于材料特殊,可吸收支架的支撑力相对不足,所以支架厚度就会被加大,不仅植入后可能诱发管腔血流湍流、内皮化延迟而发生支架血栓。 而且支架降解吸收过程中,也可能因为材料降解的不均匀、残余部分结构脱垂而诱发晚期支架血栓。而这一点就极大的影响这可吸收支架的效果和安全性。
4.临床使用
可吸收支架已经经历了两代发展,最新一代可吸收支架依靠制造技术和材料进步已经极大的改进了上述问题,并且在多项国内外大型试验研究中结果理想,目前已经在国内获批上市。但是,我们必须尊重科学,严格遵守可吸收支架的使用指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无限扩大使用范围并不可取。
(1)适用范围:原发冠状动脉病变(以前病变位置没有进行过支架植入),单个支架能够解决问题的≤20mm的狭窄病变,并且血管直径2.75mm-3.75mm(相对简单的病变更利于降低支架吸收不均匀不彻底带来的冠脉血栓事件)。
(2)不建议使用的范围: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病变位置及其重要,任何风险都会造成致命事件),管腔直径较小的血管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再狭窄病变以及高度迂曲病变(特殊的血管条件严重影响该支架的血管支撑力,并且不利于支架均匀洗手,最终增加血栓风险)。
此外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分叉病变、需要两个以上支架连接的长病变,使用之前也要谨慎评估。因为这些复制冠状动脉病变都会对可吸收支架的支撑力、血管壁贴合度、均匀吸收产生极大影响。
(3)手术硬件要求: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可吸收支架都医院硬件及术者要求高于普通金属支架。比如,植入可吸收支架前需要充分扩张血管,并且准确测量血管直径,此时往往需要IVUS/OCT(特殊的冠状动脉内径测量器械)的配合。而这种测量器械往往价格不菲,多在一万元以上。而且,可吸收支架植入前后都需要手术医师充分贴合支架与血管内壁,这也充分考验手术医生的经验和能力。
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正视可吸收支架严格适应症的同时,也对无植入治疗冠心病的前景抱有极大的希望。
我是心血管内科张医生,如果喜欢我的科普文章,就请点赞吧!还可以转发这篇文章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关注我还可以看到更多心脏病的健康知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