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就是放支架吗?周国伟教授告诉你

文 / 新批判主义哲学家
2019-08-09 02:13

专家简介:周国伟,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种,比如药物治疗、外科治疗、介入治疗等等。药物治疗就是吃药,外科治疗就是做手术。那么介入治疗是什么?介入治疗就是放支架吗?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外周股动脉或桡动脉进行穿刺,向心脏方向置入导管,明确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并对血管病变部位进行扩张、疏通,增加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介入治疗有很多种治疗方法,如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血栓抽吸术、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激光血管成型术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俗称”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可见,支架置入只是介入治疗的一种形式,介入治疗并不是单纯的放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又被称为球囊扩张术,是最早的介入治疗方法,20世纪80年度末就有了。是指通过心脏介入,进入狭窄血管处,采用球囊进行扩张,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缓解患者心绞痛、胸闷等临床症状。但单纯的使用球囊扩张治疗冠状动脉狭窄,会存在由于血管的弹性回缩、血管负性重塑、平滑肌细胞增生所致的血管再狭窄问题。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在球囊扩张的基础上,于狭窄或堵塞部位放置支架,直接扩张血管,一定时间后,支架即被血管新生的内皮细胞所包埋,维持稳定有效的固定,呈持续扩张状态。而且支架置入后,能防止动脉血管的弹性回缩,缓解症状,使冠状动脉发生再次狭窄、堵塞的概率明显降低时间明显延长。

支架多是由合金制成的非常精细的呈网状管柱样形状。支架大小的选择,也主要是根据狭窄病变血管段的直径及其狭窄病变的长度来决定的。后来随着支架的发展,出现了药物洗脱支架。即是将支架作为药物的载体,支架置入后,其中的药物会缓慢释放到血管中,在血管局部发挥作用,抑制血管再狭窄,也减少了支架部位今后再发生堵塞。

介入治疗新技术

近年来,介入治疗也有着不断的进展,出现了很多新技术,如:定向性斑块旋切术对斑块负荷较大的偏心纤维性斑块减少斑块负荷后再行支架效果好;高频旋磨术用于钙化严重、开口处病变、弥漫性病变;切割球囊适合小血管分叉病变;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内斑块消蚀术和药物球囊扩张术;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等。但目前最常用的仍然是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

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考虑介入治疗呢?一般而言,当心绞痛(表现为胸闷、胸痛或气急的症状)经积极药物治疗后,病情仍然不能稳定;虽然心绞痛症状轻,但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明确,狭窄病变显著;介入治疗或心脏搭桥术后心绞痛复发,冠状动脉狭窄;急性心肌梗死12小时之内时,可以考虑进行介入治疗。随着医疗的发展,介入治疗的指征在拓宽,禁忌症在缩减,但仍然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跟医生充分的沟通,决定进行哪一种治疗。

与药物治疗相比,介入治疗使得狭窄或完全堵塞血管的病变程度减轻或消除,

且效果更好;与搭桥手术相比,介入治疗更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因此,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药物治疗之外的常见治疗手段。。但是介入治疗不仅仅是支架置入;是否需要介入治疗、适合哪一种介入治疗应当仔细评估病情和血管条件,是否需要置入支架必须结合患者的解剖和医生的判断最后慎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