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肾病患者早晨水肿最明显?心脏病人夜间猝死居多?
最近有网友向我咨询:“王教授您好,我是您的忠实粉丝,平时也很信任我们祖国的传统中医学,中医博大精深,对十二时辰医学规律的研究很透彻。我今年68岁,本身也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所以我想多了解一些中医知识,能帮助我预防疾病的发生最好。”
针对上述网友咨询的问题,肾医王铁民给予解答:中国古人是将一昼夜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
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随着昼夜时辰的变化,人体的生理机能及病理变化也会出现盛衰的时间节律,即:由于昼夜节律的存在和周期性变化,促使人体生理、病理也随之变化。
中医对十二时辰医学的规律研究:
结合临床观察,人体体温2:00~6:00(丑、寅、卯)为最低,13:00~18:00(未、申、酉)为最高,每隔3~4h波动1次,波动幅度一般在0.05~0.1℃左右。
另外,血压也是随着时辰变化而变化,大多呈“两峰一谷”的状态波动。即9:00~10:00(巳时)、17:00~19:00(酉时)最高,从19:00起开始缓慢下降,直至次日3:00~4:00最低。
故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白天,而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夜间。肺容量在7:00~10:00(辰、巳时)与19:00~22:00(戌、亥时)偏高,肺咯血通常发生在这个时辰。
肾医王铁民介绍,曾有人研究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2次指标的峰值正好在18:30最高,而4:30最低。临床上常见肾小球肾炎患者以早晨水肿最明显。
冠状动脉在12:00~14:00(午、未时)气血流注最旺盛,23:00~1:00(子时)气血流注最弱,心脏病患者绝大多数在夜间发病或猝死,特别是急性左心力衰竭,多在23:00~1:00(子时)之间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