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的中风由心脏病引起,控制房颤可避免中风
南方农村报讯 6月6日是中国房颤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在门诊大楼开展义诊活动,为房颤患者免费进行脑中风风险评估,指导规范抗凝治疗。该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惠霞指出,房颤最主要的并发症是缺血性卒中,建立规范抗凝治疗、多学科干预的房颤综合管理模式,可有效控制房颤进展,减少卒中致死、致残的发生风险。
老年房颤易诱发中风
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分为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其中非瓣膜性房颤占大多数,少数患者是因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等诱发的瓣膜性房颤。
刘惠霞表示,我国房颤患病率为0.77%,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80岁以上老人发病率达13%。房颤常见的症状为疲劳、气促、心悸、胸痛等,少数患者可无明显不适。然而,对老年人来说,房颤最大的危害在于诱发脑卒中。临床上,有1/3的脑卒中源自房颤,80岁以上老年人房颤脑卒中的年发生率高达23.5%。
为何房颤会诱发脑卒中呢?刘惠霞介绍,房颤时心房快速无规则地颤动,血液不能正常排出,容易滞留在心房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时阻塞血管,其中90%为脑卒中。
临床观察,与无房颤患者相比,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高出1-6倍,瓣膜性房颤患者高出16倍。
抗凝治疗需长期随诊
“预防房颤卒中的最好方法是抗凝。”刘惠霞强调,每位房颤患者都要进行卒中风险(CHA2DS2-VAS)评分和出血风险评分,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抗凝治疗。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要特别重视房颤筛查和脑卒中的预防。
在中国,华法林是最常用的抗凝药物,性价比高,临床应用有50多年,疗效确切。然而,华法林会受到食物的影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INR。即使是长期随诊、稳定服药,最少也得保持1个月检查一次INR。总体上,INR要求长期控制在2-3,华法林才能真正发挥抗凝作用,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近年来,随着新型抗凝药的上市,给患者带来福音。据了解,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作用机制不同于华法林,不需要长期监测INR,药物起效快、疗效稳定,只是价格较高。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但瓣膜性房颤患者只能用华法林治疗。
综合管理防范心脑事件
刘惠霞认为,对于房颤,不仅需要管理疾病本身,如抗凝治疗、导管消融、生活方式及危险因素的管理等,更重要的是强调综合管理。由全科医生、心脏及房颤卒中专家、外科医生等共同构建专业诊疗团队,降低房颤患者心脏事件风险及死亡率。广东省人民医院房颤中心就已开设了专门的房颤门诊。
目前,针对房颤的介入治疗,导管消融手术发展成熟,患者术后2-3天就可出院。消融成功者,治愈后可不再发作。一次消融不成功者也可多次手术,二次消融成功率约90%。
此外,房颤抗凝治疗也可选择手术治疗——左心耳封堵术,通过大腿内侧的静脉血管将导管送入心脏,在左心耳释放封堵器,避免血液滞留形成血栓。据悉,绝大部分患者在术后45天后,可终身停用抗凝血药物,成功率高达98.5%。
□记者江玲 通讯员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