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樊民:支架与针灸毫不违和,心脏病“混搭”治疗有啥不同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一个病种。而在我国,以冠心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也高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心梗患者有200万例,由于心肌梗死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一些患者甚至来不及到达医院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作为一种威胁病人生命安危的常见病,医学一直在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更好方法,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其实很多心肌梗死是可以做到预防和早期发现的,而在冠心病病人的病情管理中,中医也可以发挥它的独特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主任樊民告诉《新民周刊》。
2015年,樊民医生从长征医院来到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这个全新的环境。“其实长征医院心内科本身就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传统,上学的时候我也接触过中医,岳阳医院的基础很好,对我很有吸引力。” 作为心内科负责人,樊民的目标是让岳阳医院心内科西医治疗达到与综合性三甲医院同质化水平、中西医结合医院领先水平,同时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和优势,目前科室里有近100张床位,去年建立了胸痛中心。“介入是基础的治疗手段,作为岳阳医院,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传统中医优势。”
“心梗起病急,变化快,需要西医这种立竿见影的抢救办法;但心血管疾病同时又是慢病,中医在预防、长期治疗和康复阶段都可以有好的效果。”樊民告诉记者,他曾接诊过一位病人,病人10年前曾做过心脏介入治疗,一段时间后觉身体不适,经过复查,在岳阳接受中医治疗多年,不适症状也得到了缓解。但过了几年,病情又有严重的迹象。樊民怀疑,是不是血管出现了新的问题。经过检查,病人果然又出现了新的病灶,樊民立即为他做了介入治疗。“这就是很典型的中西医结合案例,它能够帮助病人提高生活质量。”
樊民告诉记者,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做针对冠心病的全程管理项目,根据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心血管事件链,让中医更多地参与到疾病的预防、急救、康复中。“西医的康复手段如器械锻炼等不适合早期和急性期的病人,但中医的针灸、中药、功法(八段锦、易筋经等)却可以在西医的空窗期发挥作用,卧床的病人也都可以做。”在治疗方面,西医是辨病论治,而中医则是辨症论治,“千人千方”,在个体治疗方面中医更有针对性。樊民相信,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中西医结合在未来大有可为。
在樊民的病人里,既有27岁的年轻小伙子,也有93岁的高龄老人。“心梗患者的抢救都是以分钟为单位的,对抗心肌梗死,我们的口号是两个‘120’。”樊民向记者解释道,一个是发病要及时拨打120,千万不要想着自己屏一屏,另一个就是心梗发生后需要抓紧120分钟的黄金救治时间。
令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抢救,发生在去年。一位病人当时在岳阳医院附近办事,突发持续性胸痛近一小时、出冷汗,他自己打车到医院。经过一系列快速、有序的检查,确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需马上进行介入手术治疗。但由于病人没有家属陪同和签字。“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樊民当机立断,让病人自己签字后立即准备手术。签完字后,病人很快丧失意识,在抢救室推往导管室短短几十米路程中,他多次发生室颤,医务人员在持续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气囊辅助呼吸、反复电除颤情况下,完成介入手术开通堵塞血管,总共给予了45次电除颤,直到支架安好,危险才真正解除。
心梗的院内死亡率显著降低,同时樊民希望自己能在居民心梗预防科普方面做自己的努力。去年冬天,他和团队开设了“樊民医生心血管团队”公众号,定期发布科普文章,同时,他也定期在院内、在社区开展科普讲座。
这个把自己微信起名为“凡一生”的医生,其实经历太不平凡。新世纪中国两次最重大的疫情和灾情,都有他参与的身影。
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今年春天樊民在自己的科普微信号上写下的话,为纪念15年前非典疫情肆虐的那个春天。当时的他接到组织的任务,作为二军大医疗队的一员,支援北京小汤山医院。是时妻子怀孕6个月,临行前,他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典典”,便踏上了去往北京的专机。
“偌大的首都机场,空空无人;去往小汤山的路上,往日车水马龙的街上人迹寥寥。”樊民的声音不疾不徐,让人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萧瑟的春天。经过将近两个月高强度的奋战,小汤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50天内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医务人员实现零感染目标。这场硬仗下来,樊民瘦了十斤。
2008年的汶川地震,樊民再次被派往灾区一线,“当时还准备为第一批开拔的科室同事饯行,没想到命令下来, 10:30接到电话,12:00就要出发,根本没有时间准备。”樊民来不及和家人道别,随医疗队匆匆赶到机场。
对他而言,两次经历都刻骨铭心,是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章。“疫情和灾情面前,生命那么不堪一击。”樊民说,两次经历,让他对生命更加有了敬畏心。
学医对于樊民来说可以算是偶然。出身军人家庭的他,家中三兄弟年纪相差不大,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高考那年他选择了提前招生的四军大。
一开始,枯燥的医书让爱好文学的樊民完全提不起兴趣,“更喜欢在图书馆读小说,看托尔斯泰,各种名著。”进入临床学习后,樊民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慢慢进入了状态。毕业那年,成绩优异的他被分配到北京301医院。
正式工作的第一年,在各个科室轮转中,樊民碰到了一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病人,“60多岁刚退休,前一天晚上一直觉得胃不舒服,第二天到医院看消化科,在医院里发病。”樊民表示,心脏疾病除了比较典型的胸口疼痛、胸闷及胸口压迫感外,许多患者就诊时会表述“肚子痛、牙痛、咽喉部疼痛”。
当时介入治疗——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放支架技术还不成熟,医生的治疗只能是“防守”,用药物控制症状。不过幸好,病人抢救后逐渐恢复了健康。“能够把病人从死亡线拉回来,再把他送回自己的生活中,我第一次体会了作为医生的成就感。”
在介入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樊民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业,在长征医院挑起了介入治疗的大梁,来到岳阳医院,又把这个团队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心脏介入手术,如今已经是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技术。
“敬畏生命,感恩生活”,这是樊民的人生感悟。作为医者,樊民希望成为一束希望的阳光,温暖生命的寒冬,守护好跳动的心脏。
远离心梗,樊民医生提醒您: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学会给自己减压;
2. 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有抽烟习惯,以及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是心梗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控制“三高”,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3. 如果发现持续30分钟以上的胸痛症状(从下颚到肚脐之间的任何疼痛都需要引起重视),且伴有全身冷汗,请尽快拨打120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