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你的小心“肝”

文 / 今幸大健康
2017-08-01 11:03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大家都知道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几种不同的类别,但这几种肝炎之间又各不相同。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怎么预防肝炎?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好好认识一下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前世今生

“流行性黄疸”

人类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肝炎的存在,但是在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它却并没有完整的认识。

因为肝炎的症状多数都有黄疸,人们就认为这是一种胆管的炎症。后来人们发现这种“黄疸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流行的特点,于是又有人把它称作“流行性黄疸”,也有人称为“传染性黄疸”。

甲肝和乙肝

自从人们认识到这种疾病的传染性后,逐渐发现它常发生于人口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有医生提出这种病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但是,又有人发现,因为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也能传播这类疾病。也就是说,这种疾病有两种传播途径——消化道和血液。于是,科学家们提出:把因粪便污染了食物和水后经消化道传播引起的肝炎称为“甲型肝炎”,因污染血液经输血传播引起的肝炎称为“乙型肝炎”。

在此之后,科学家们终于证实了两种病毒的存在。这就是甲肝和乙肝的由来了。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虽然都能引起肝炎,但是“性格迥异”:

甲肝起病急骤、症状严重,但是往往能够自愈,是一种比较“冲动”的疾病;

乙肝可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乙肝一旦慢性化目前很难清除病毒,常会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是一种“慢热”的疾病。

两种“非甲非乙型肝炎”

丙肝和戊肝

因为乙肝是通过输血传播的,所以医生们便采取措施对血液进行筛查,以避免因为输血而传染乙肝。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输血后感染了“慢热”的肝炎。于是,科学家们认为,这是另外一种能通过血液传播的“慢热”的肝炎,并叫它“非甲非乙型肝炎”。

而不巧的是,又有科学家们发现了另一种“冲动”的肝炎,也能通过消化道传播,但病原体跟甲肝病毒又不同。

怎么办呢?

于是,他们把新发现的这个消化道传播的“冲动”的肝炎起名叫“消化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那个通过血液传播的“慢热”的肝炎就改叫“血液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

再后来呢,随着两种肝炎的病原体都被明确了,“消化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就被命名为戊肝,“血液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就被命名为丙肝。

这就是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的由来。

等等,是不是觉得还缺了一位?

披着乙肝外壳的家伙

丁肝

确实,刚才我们还有一个“丁肝”没介绍。那丁肝是怎么来的呢?

在刚才讲的这些故事期间,有科学家发现了一只“披着狼皮的羊”。怎么解释呢?就是一种抗原,我们叫它“δ抗原”,这种“δ抗原”不是乙肝病毒的组成部分,而是一种有缺陷的RNA病毒。这种病毒自己没有外壳,必须“披”着乙肝病毒的外壳才能活下去。所以它常与乙型肝炎先后重叠感染或同时混合感染,并可使原有的乙型肝炎加重。这就是“丁型肝炎”。

打蛇打七寸

刚才,肝炎家族五兄弟都给大家介绍了。

可能有人要问啦,说这么多有啥用啊,我们关注你的微信号是来学习怎么防病的,肝炎是怎么发现的跟我也没什么关系啊?小编你这是凑字数,今晚不给你加鸡腿了!取关!

且慢!鸡腿先放下,听我一言!

刚才我们了解了肝炎的发现过程,大家不难发现,说来说去,病毒性肝炎还是可以分为两大类:经消化道传播和经血液传播。

经消化道传播的是甲肝和戊肝,是“冲动”型的。

经血液传播的是乙肝、丙肝和丁肝,是“慢热”型的。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既然我们知道了肝炎怎么传播的,那掐住它的传播途径,是不是就掐中了它们的“七寸”?

逐一来看!

“冲动”的甲肝和戊肝

对于“冲动”型的甲肝和戊肝,它们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

所以,要控制住“入口”的卫生:

一般来说,感染者的粪便,通过种种“不可描述”的途径,被健康人“吃”了进去,就可能导致感染。要预防它们,我们要做的是:

饭前便后洗手

——这太重要了!不光甲肝和戊肝,还能预防许多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实在是最好的生活习惯之一。

熟饮熟食,生熟分开

——重要!高温加热食物能够杀灭大多数病原体。生熟分开,避免熟食被生食污染。

甲肝病毒可能通过未煮熟的贝类传播,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海鲜的鲜美,汪汪没有充分煮熟就吃,是比较多见的一种传播途径。

防蝇灭蝇

——重要!小小苍蝇不仅烦人,还能传播疾病!

粪便无害化

——环境卫生和爱国卫生运动一直是我们政府和卫生部门不懈努力的,通过这类措施已经控制了许多传染病!

接种疫苗

——目前甲肝和戊肝都有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

甲肝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减毒活疫苗18月龄儿童接种1剂次,灭活疫苗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次。

戊肝疫苗是0-1月-6月3针,但只能接种16岁以上人群。

“慢热”的乙肝和丙肝兄弟俩

对于“慢热”型的乙肝、丙肝、丁肝,他们主要通过血液、性和母婴传播。预防他们,我们要做的是:

接种疫苗

——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推荐为所有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没有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全程接种者要补足3剂次。

目前我国推荐为所有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没有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全程接种者要补足3剂次。

目前我国推荐为所有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没有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全程接种者要补足3剂次。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而对于丙型肝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

洁身自好

——共用注射器吸毒、卖淫嫖娼、男男同性性行为等,不仅是此类肝炎的传播途径,还是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保护好皮肤黏膜

——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可以经破损的皮肤粘膜感染肝炎病毒,所以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去诊治疾病。

避免日常生活的传播

——乙肝和丙肝还可能通过纹身、穿耳环孔,与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传播,所以要避免这些行为。

积极治疗相信科学

如果确诊感染肝炎,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及时到医院接受正规、科学的治疗。肝炎并不可怕,只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并定期检测,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肝炎的危害。

然而目前人们对于肝炎的认识,尤其是乙肝,常有几大误区:

误区1

与乙肝患者共同生活会感染乙肝

真相:不会

事实上,在成年人之间,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同艾滋病病毒一样,日常接触包括交谈、吃饭等都不会传播乙肝病毒。而对儿童而言,母婴垂直传播(母亲通过分娩或哺乳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婴儿)和幼儿期(3-7岁)与患者的亲密接触是最主要的两种传播方式,其中母婴垂直传播更为常见。

如果家人中有乙肝患者,最好的预防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同时,注意不要共用卫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误区2

国内乙肝病毒携带率已经大幅下降,

刚出生的孩子没必要接种乙肝疫苗

真相:必须接种!

我国从1992年开始在新生儿中推广使用乙肝疫苗,20多年来,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已由10%锐减至1%以下,无数新生儿因此受益。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不仅能有效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还可以大幅度降低日后患上肝硬化、肝癌的风险。

误区3

乙肝是不治之症

真相:不是!

许多乙肝患者在得知自己感染上乙肝病毒后,郁郁寡欢,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事实上,90%—95%的急性感染者是可以被治愈的。而慢性乙肝患者大概只占慢性感染者的1/4。就目前来看,慢性乙肝患者虽不能被治愈,但可以通过定期体检和规范治疗来控制病情。

误区4

得了乙肝就会得肝硬化和肝癌

真相:不是!

并非所有的慢性乙肝患者最终都会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定期体检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肝脏进一步受到损害。

误区5

大三阳危险,小三阳不用担心

真相:不一定!

大三阳和小三阳哪个更危险,是指哪个更容易引发肝硬化或者肝癌。实际上,不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都可能发生肝硬化和肝癌,都应引起患者重视。无论大三阳还是小三阳都有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