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看待心理疾病,早日康复

文 / 好孕医生邓桂灵
2021-03-28 10:49

在我国,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它不仅给病人本身带来极大的痛苦,给病人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还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如今,患精神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精神疾病由于病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多因素综合致病,一般需要长期治疗。

精神疾病是一种精神活动障碍的疾病。它可能是出生缺陷或先天遗传而引起的,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也可能是因为个人原因而引起的,比如长期酒精依赖、感情受挫、压力过大等等。总之,它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复杂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思维异常、情绪多变、行为失控等。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都有很多误区存在,在治疗中往往因为这些误区使得患者无法康复,或加重病情,所以一定不要将这些误区带到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了解这些误区都是什么?

1、忌讳心理:当病人的言行已表现出明显的异常时,家属才意识到他(她)患了精神病。但是,他们在焦虑、不安和恐慌之际,又生怕别人知道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病,担心病人的婚姻和前途受到影响,所以,常常忌讳带病人到医院诊治。更有甚者抱侥幸心理,希望病人能不治自愈。

2、迷信心理:当患者出现幻觉、妄想,兴奋、躁动、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时,家庭成员由于缺乏精神卫生常识,而错误地认为是撞鬼或中邪,大搞迷信活动,既延误了病情,又耗费了财力和物力。当病人治疗效果欠佳时,迷信江湖游医的“包冶”谎言,服偏方,秘方,使病情迁延难愈,这是精神病护理的误区的重点之一。

3、求治心理:病人症状加重后,家属已不可能顾及面子,开始懊悔自己的无知延误了治疗,于是迫切请求治疗,以减轻内心的自我责备。但过份的懊悔以及对治疗过于性急,无助于病人的康复。

4、厌倦心理:精神病人若不持久的治疗,就有可能转为慢性,有的患者还会反复发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家属开始对病人产生厌倦心理;不再送病人住院治疗,不督促他们长期按时按量服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精神类疾病的爆发也是如此,而对于精神类疾病的治疗过程更是要有“水滴石穿”的耐心。对于精神类疾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在治疗期间还要兼顾疾病的复发情况,典型的就有抑郁症。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得了精神类疾病可能这辈子就要生活在疾病复发的担惊受怕下。甚至有些人潜意识中认为精神类疾病属于“绝症”。显然,这种认知是错误的!精神类疾病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以抑郁症为例,在主动就医的案例中治愈率高达80%左右。所以,对于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来说,首要的一个基本认知就是——“自己的病是可以治好的,别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