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病以“和”为贵

文 / 悦读中医
2020-11-29 10:36
推送最新鲜的

肝“体阴而用阳”,是人体五脏之中较为特殊的一个,这也导致了肝病证型复杂,是临床中的治疗难点。名老中医王鸿士老先生通过五十余年的临床历程,在治疗肝病方面总结出了“和”这一字要诀。具体如何将“和”应用于治肝之中呢?答案就在今天的文章中——

王老行医五十余载,临证经验丰富,对“肝和”更有独到的见解,并形成特有的学术思想。

“和”之渊源已久,最早可上溯到《周易》。《周易》中有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和”为和解、调和、解劝之意。凡脏腑不和、阴阳不和、表里不和、寒热不和之证,均可使用和法。

和法与汗、吐、下法专事攻邪不同,其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气血的偏盛得到调整,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程钟龄说:“伤寒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其在半表里者,惟有和解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也。”这里所指的“和解一法”就是指和解的正治法,或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广义和法包括调整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调摄精神。

王老和肝之法启于和法而不同:调整阴阳是谓和肝,理气是谓和肝,行血是谓和肝,调补五脏是谓和肝,疏通经络是谓和肝,补虚泻实是谓和肝,舒畅情志是谓和肝,祛除病邪是谓和肝,多法运用,以致“肝和”,可疗肝病及诸脏腑之疾。

01王老“和肝法”以致“肝和”学术观点

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或内有饮食七情之伤,都会影响其疏泄和藏血之功能。正如沈金鳌在《沈氏尊生书》中所言:“一阳发生之气起于厥阴,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为诸脏之残贼。”沈氏强调了“肝和”的生理意义,并从病理角度强调“百病皆始生于气”的要害是肝为残贼,一旦肝病(肝衰或亢)即可贻害于诸脏腑。

王老认为,肝为罢极之本,多法运用,和肝以致“肝和”,可疗诸脏腑之疾。

02和肝之法的运用

王老和肝之法重在调气,用药以疏通为主。气的病变主要有气虚、气郁、气逆三种。气郁当理气开郁;郁久化火者,当佐清法;气逆者需降气;兼有虚证者宜加补法。“郁则闭,宣乃通”,王老治疗常用苦辛、凉润、宣通之法,而不投燥热、敛涩、呆补的药物。理气解郁的药物多属辛香燥热之品,用之不当易于耗气伤阴。故疾病初期病情较轻,可用药性平和的白蒺藜、梅花、佛手、香橼、玫瑰花等,理气而不耗伤正气。若疾病初期患者服理气之类的中药而不效,原因乃未达到“肝和”,可以加用甘味之药补养形气之不足以治其本,从而起到和肝之效,并以疏肝理气以治其标,诸药共用以达补虚调阴阳之目的,“肝和”而疾病消。

王老和法的运用,亦并非一味地和风细雨,亦可大开大合,可补可泻,可升可降,可寒可热,其目的是致以“肝和”。王老和肝之法以致“肝和”的治疗是多方面的,除临床上细辨证与症外,还特别重视患者的性格特征及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帮助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03“肝和”的治疗法则

王老发挥沈氏之理论,认为肝病之治疗其法多端,但不外乎“平其亢”“补其衰”“疏其郁”三法,治疗肝病常常平其上亢之肝阳,补肝体之阴血,梳理肝气之郁结,根本目的在于以求“肝和”。

肝脏体阴而用阳,其体为阴,故阳邪侵袭,阴液易受灼而致其衰,其用为阳,七情之伤,易致其阳亢,故“平亢”“补衰”之法常用,但王老强调“疏郁”之法应贯穿在“平亢”“补衰”之中。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所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

因此王老认为治疗肝病,一要分清肝之衰亢,二要常以疏肝为枢机。在肝病治疗中适当使用理气药物,有助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恢复,有助于主药疗效的提高,以至于达到“肝和”。例如,王老临床治疗肝炎,常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滋补肝肾为“平亢”“补衰”之常用法。君药用茵陈、熟大黄、板蓝根、金钱草等药物,并注重运用疏肝理气、疏调脾胃为“疏郁”之常用大法,常用药物有柴胡、枳壳、青皮、陈皮、香附、郁金、木香、砂仁、川楝子等理气药,根据患者情况运用为臣佐之药。

04病案举隅

患者,女,30岁。1981年10月17日初诊。

患者主因胸闷、胁胀痛十余年,曾服理气类中药无好转而来诊。患者10年前,因产后精神紧张,心情不悦,争吵后发病。

现症:面黄,胸闷,胁痛,气胀,胸胁部至耳根气窜痛,火气大,喉咙痛、发干,不想饮水,多汗,失眠。月经量少色黑,来经一两天后点滴即无,时间一周以上,每次行经时腹痛剧烈,不能站立,性情急躁,易发怒。饮食一般,血压、大小便正常,并无其他症状。

中医诊断:胁痛。

辨证:肝郁脾虚,气虚血瘀。

治法:健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安神。

方药:生黄芪2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川芎10g,浮小麦30g,川楝子10g,木香10g,陈皮1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菊花12g,桂枝10g。20剂。水煎煮,早晚分服。

1981年12月22日二诊:药后汗出失眠好转,食欲亦增,但胸闷胀如故,咽干不思饮,经少色黑,烦躁易怒。

处方:生石决明20g,人参3g,白术10g,茯苓12g,薏苡仁12g,芡实15g,山药15g,肉桂1g(冲服),炒谷芽10g,炒莱菔子3g。20剂。水煎煮,早晚分服。

按:本案患者为产后,脾胃阴阳、气血不足,加之情志不遂,肝木克脾土,而出现精神紧张、心情不愉快、烦闷欲哭、胸闷气短、多汗、纳食减少诸症。气虚则喘,血虚则胸闷心悸,真阴失守于内,孤阳浮越于外,神失阳气之养,则失眠多梦、自汗、盗汗种种表现不一。其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形气俱不足,治疗当以甘药调之,初诊法《金匮要略》虚劳证之治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中生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甘温益气养血活血,以养阴阳不足之本;桂枝、赤芍补虚调阴阳;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以收其浮越之神气,敛汗、止汗以达养心安神之目的;稍佐川楝子、木香、陈皮以疏肝理气调脾。方中赤芍、白芍同用,白芍敛阴益营,并取其于土中泻木之意,赤芍则能散邪行血、行血中之滞。

二诊时,患者汗出失眠好转,食欲亦增,但胸闷胀如故,咽干不思饮,经少色黑,烦躁易怒。以上诸症以胸闷气满为主,为脾胃中焦气虚,宗气不足,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王老遵循朱丹溪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虽有他证,以末治之”的原则,强调行气勿过耗散,消导必兼扶脾,用健脾益气之法,培补中焦,以资化生之源。药用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芡实、山药、肉桂益脾气、养脾阴、温脾阳;佐炒谷芽、炒莱菔子以健脾行气消胀;用生石决明平肝除热,潜上逆之浮阳。梳其气血阴阳,“肝和”则五脏调达,元真通畅,病乃痊愈。

名家临床经验集

王鸿士先生师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又曾拜前清宫御医瞿文楼为师,精于临证,在肝炎、肝硬化腹水、胃肠病、冠心病以及脑血管病的治疗方面经验独到。本书为王鸿士先生临床经验总结——

《国医大家王鸿士临床经验集》

本书是是由王鸿士先生之子、北京中医院副院长、著名中医专家王国玮为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精心组织编写的一本著作,该书内容丰富、包含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王老的原始手稿。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代名医王鸿士生平、成长经历、行医生涯、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用药特点、与患者之间的温情故事。

好文,必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