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森发布上市后首份年报!与石药、中国生物制药2019业绩大PK:谁跑在前面?谁最有未来?

文 / E药经理人
2020-04-01 08:15
3月31日,翰森制药发布2019年财报,这是它上市后的第一份成绩单。 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86.83亿元,同比增长约12.4%,增速较上一年腰斩;溢利约人民币25.57亿元,同比增长约34.3%,净利率进一步提升。
2019年研发开支突破10亿元,为11.21亿元,同比增长约27.2%,占收入比例约12.9%,主要系创新药临床试验开支持续增长。截至今日收盘,翰森制药市值为1522亿港元。 而就在不久之前,同为港股医药上市公司的石药集团和中国生物制药也已经发布了2019年的业绩表现。同两家港股医药“老将”相比,翰森的表现如何?从业绩来看,谁将是接下来港股的医药龙头? 01 业绩大比拼,谁最能赚钱?谁最会赚钱? 对比三家港股生物医药巨头2019年的成绩单,可以看到,从营收上,石药集团本报告期同比增长24.8%至221亿元,首次跨入200亿档,接近中国生物制药的销售体量242.34亿元,而从给股东创造利润的能力上来说,则是翰森制药颇受瞩目。2019年,翰森制药依靠86.83亿元的营收,实现了25.57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而中国生物制药虽坐拥近250亿的营收,却仅实现了27亿元的股东溢利,同比下滑70.1%,该公司称主要受收购北京泰德24%权益产生的分阶段收购收益和新增无形资产的年度摊销费用。

图表来源:E药经理人根据公开资料绘制

据悉,2018年完成泰德收购并表后形成了200多亿无形资产,且收购前泰德2017年1-9月的扣非净利润是9.74亿元,到2019年前三季度,泰德两款主要产品前列地尔注射液和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销售额分别为5.04亿元和9.19亿元,同比下滑13.73%和49.96%。不过即使扣除泰德因素影响,中国生物制药2019年实现股东应占利润仍只有31.32亿元。 具体来看,中国生物制药产品线包括肝病、肿瘤、心脑血管、骨科、消化等领域。其中,肝病仍是第一大收入来源,以57.4亿元的营收占总收入的23.7%,不过从恩替卡韦“4+7”集中采购中标以来,肝病领域贡献进一步下降,此前2018年能占到30.7%。其中,专利药天晴甘美注射液销售额达约人民币18.04亿元,较去年增长约5.5%。 与此相反,抗肿瘤用药收入贡献占比大幅增加,从原来的第三大业务板块上升至第二大业务,2019年以54.28亿元占集团收入比例约22.4%,2018年收入贡献占比为13.1%。金额上较2018年增加了20亿元,同比增长62.4%。公布产品中销售额排前三的是,赛维健注射液(注射用雷替曲塞)7.05亿元,依尼舒(达沙替尼)2.25亿元,首辅片(卡培他滨片)2.14亿元,分别较去年增长37.5%、36.8%、26.6%。 值得关注的是,肿瘤用药领域已披露产品销量中未出现10亿元级重磅产品,此前正大天晴在关于“4+7”电话会中曾披露其子公司的1.1类新药安罗替尼2018年纳入医保后增长迅速,年收入10亿元左右,预计2019年能达20亿元。不过在2019年的财报中,中国生物制药称报告期内安罗替尼又有2个适应证获批,销售取得极大成功,并未披露具体数据。据中信证券分析,安罗替尼2019 年样本医院销售额约 6.5 亿元,折算为全国实际销售额约 25~30 亿元。 结合年报披露,2019年,中国生物制药或将有4个品种超过10亿元,分别为天晴甘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8亿元),凯纷(氟比洛芬酯凝胶贴膏,10.67亿元),盖三淳(骨化三醇胶丸,10.47亿元),以及安罗替尼。 石药集团的年报关键词则在“创新药”。报告期内,创新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29.75亿元,增长48.4%,占营收58.7%。

其中,恩必普作为石药集团第一个创新药,仍是业绩的第一大驱动。2019年实现56亿元的销售额,增长35.8%,体量大又维持了高速增长。 抗肿瘤药品开始成为第二大增长引擎,销售收入接近50亿元,同比增长148.8%。其中,多美素(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16亿元,+100%),克艾力(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16亿元,+332%),津优力(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15亿元,+134%)。 普药方面,该公司恩存(硫酸氯吡格雷)在集采扩围以首位中标,之前市占率低,后续有望迅速打开市场。受疫情影响,其琦效(盐酸阿比多尔片)被纳入治疗方案,重新上市。撇除成药业务外,该公司维生素C、抗生素及其他业务2019年收入占比近19%,对业绩造成了一定的拖累作用。不过,可以看到近年来石药集团成药业务比例在逐步增加。 对比前两家,翰森制药的抗肿瘤用药占比更高,2019年以35.3亿元占集团收入40.6%,中国生物制药约30%,石药集团约22%。其中,昕福(甲磺酸氟马替尼片)是2019年11月获批的1.1类新药,昕维是伊马替尼的首仿药,普来乐是培美曲塞的首仿药,泽菲是吉西他滨的首仿药。不过相较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019年组合收入约21.71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约25%。其中,欧兰宁是中国的奥氮平的首仿药,被纳入集采范围。 抗感染产品组合收入达约人民币18.29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约21.1%,业务收入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其中,迈灵达(吗啉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公司首个自主创新药,2017年通过谈判纳入医保,也在2019年11月实现了续约。 02 带量采购后效应:以价换量?or惨遭血洗? 2019年,“4+7”集采扩围至全国,医保目录调整等持续推进,以仿创结合,且仿制药占比仍高的情况下,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翰森制药都无可避免受到影响。 中国生物制药先后有6个品种在两轮集中带量采购中中标,分别为吉非替尼片(降幅18%)、瑞舒伐他汀钙(降幅61%)、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降幅5%)、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降幅6%)、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降幅0%),注意该降幅是在4+7最低价的基础上的降幅。 从年报销售数据来看,瑞舒伐他汀钙、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分别实现了7.54亿、9.1亿销售,同比增长15%、16%。但另外三个扩围中标品种,除甲磺酸伊马替尼外,2018年销售额均超过10亿元。年报也称,受降价幅度影响,销售业绩和利润未达预期。 而“4+7”中标品种恩替卡韦分散片彼时以降价95%中标,2019年上半年销售额 16亿元,同比下降 7.83%,该产品2018年销售额为32.6亿元,预计2019下半年销售额下滑严重。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在扩围时丢标,预计市场销售会进一步下降。米内网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恩替卡韦市场份额较2018年下降1.76%至43.45%。 另外,中生的凯时获列入国家辅助用药目录对销售影响较大,2019年前三季度,凯时(前列地尔注射液)销售额为5.04亿元,同比下滑13.73%。 在集采扩围中,石药集团仅有氯吡格雷一个产品中标,取得约39%的承诺采购量,由于石药的氯吡格雷此前市占率不高,预计中标带来正面影响,银河国际估计将该产品中标将带给石药2800万的利润。 值得关注的是,在近日公布的第二轮集中采购中,石药集团阿莫西林、阿奇霉素、氟康唑、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中标。且近日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原中标厂家BMS因境外检查产品不符合GMP标准被停用,剩余市场可能由石药集团和恒瑞医药瓜分。 而翰森的欧兰宁(奥氮平)和昕维(甲磺酸伊马替尼)在“4+7”集中采购中标后,在全国扩围采购中,再次成功中标。根据米内网数据,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奥氮平在重点省市公立医院终端份额较2018年增加5.54%至66.28%,伊马替尼增加4.63%至11.88%。 不过,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从2018年到2019年,集采使得中标品种销售费用减少,在新药上市未减的情况下,三家公司的销售费用占比均出现了微幅下降。 03 谁跑在前面?谁最有未来? 从近几年的政策偏好来看,国内创新药红利期已经开始。这三家公司也都是从仿制药转向仿创结合,慢慢可能到创仿结合的典型案例。 首要的数字指标就是研发投入。2019年,中国生物制药研发投入接近24亿元,为三家公司中投入绝对值最大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为10.9%。从投入占比上,翰森制药以12.9%位列第一,而石药集团稍微偏低一点,主要受其他业务影响,若仅算成药业务,该占比为11.2%,同比增长49%,与石药近年的创新药关键词相契合。 除了内部研发,大型制药企业通常通过授权许可或收购等方式,来丰富产品管线及完善创新药中长期布局。相较于中国生物制药和翰森制药,石药集团对此特别青睐,2019年该项活动如火如荼。2019年度与杭州英创医药、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别签订关于 5 个、4个小分子化合物的授权协议;收购永顺科技全部权益,获得其抗体研发平台及管线品种;与上海海和药物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 5 个新药项目;与兴盟生物医药签订关于奥马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的授权协议;与上海创诺制药签订盐酸厄洛替尼产品转让协议。 翰森制药则在2019年5月与Viela Bio, Inc签订了CD19单抗inebilizumab在中国开发用于治疗视神经脊髓炎频谱系疾病和其他自身免疫疾病、血液恶性肿瘤的合作协定。 其次,从2019年的实现研发成果来看,中国生物制药获得生产批件28件,19个产品获批一致性评价,获得临床批件23 件。新申报生产25件,新申报临床19件,新申报受理一致性评价26件。2019年,本集团新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3件,新提交发明专利申请341件。 石药集团则取得国内药品注册批件为10件,其中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和盐酸决奈达隆片为首仿上市;在研新药临床批件为16个,并在2019年申请国内专利161件,获授权61件;国外专利62件,获授权9件。 翰森制药新申报及获得临床批件2件,申请上市10件,获批7个新药(包括创新药两项,首仿药四 项),新通过一致性评价1项。 最后,在研创新药项目上,中国生物制药走在前列,除安罗替尼外,有39个创新药已经进入临床;翰森紧随其后,23个创新药在研,12个1类新药进入临床;石药集团稍微滞后,18个在研创新药处于申请临床的后期,还未进入。 中国生物制药除安罗替尼外,目前共有 39 个创新药进入临床阶段(包括化药 1、1.1 类,生物药 2 类),包括小分子药物 31 个,生物药 8 个。不过化药新药目前多数处于早期临床阶段,进展较快的是 ALK 抑制剂 TQ-B3139,适应证为非小细胞肺癌,为1.1类新药。生物药起步较晚,主要为2类注册产品,其中处于临床3期的主要有PD-L1(TQB2450 注射液)和 3 款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方面,公司与康方生物合作的AK105+化疗均处于临床3期。 石药集团有 300 余项,其中小分子创新药 40 余项、大分子创新药 50 余项、新型制剂 20 余项,主要聚焦在肿瘤、自身免疫、精神神经、消化和代谢、心脑血管系统及抗感染治疗领域。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目前石药集团及其子公司处在申请临床后阶段的在研创新药有 18 个,17个为1类新药,其中8个是抗肿瘤用药。

石药部分进度靠前的在研管线,图片来源:Insight 数据库
Insight 数据库显示,翰森共有 23 个创新药、64 个仿制药在研,重点布局肿瘤领域,占总数的 30% 以上。目前已经有 12 个 1 类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有 3 个进入试验3期,2个是乙肝用药。该公司目前重点布局的抗肿瘤用药研发基本处于临床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