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文 / 健康之路PT
2020-01-30 00:29

在中医界,说起肝病的治疗,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治肝病的至理名言,它便是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一千古名言,流传至今日,仍被众多医家遵循应用。对于肝病,医圣到底是如何运用这一至理名言治疗的?

仲景虽无专篇论述肝病证治,但其诸多方剂对当今急慢性肝炎的治疗均具有良好的作用。现将其治肝之法述要于下:

一、枢机为本,重畅气机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主疏泄,调畅气机。少阳主枢,肝胆乃气血运行之枢纽,故肝病之发,多见枢机不利,气血运行失常,所以,仲景论治肝病非常重视调节枢机,疏通气血。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名方,全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扶正祛邪,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和畅气机的作用,为至和之方,可使枢机畅利,脾胃安和,三焦疏达,内外宣通。

《伤寒论》所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四大主症,在急慢性肝炎中常能见之。故小柴胡汤是治疗肝炎不可多得的名方。笔者以此方为主,加减化裁治疗肝病,常能应手起效。

四逆散药虽四味,但其具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作用,可谓是疏肝理气的基本方,方中柴胡辛平升散,可疏肝解郁,透表畅里,枳实苦泄凉降,行气泄热,芍药、甘草和营护脾,缓急柔肝,四药合用,则升降散收,调畅气机,达木疏土,安和中州。对湿毒郁滞,肝失疏泄的慢性肝炎,以此方加清解湿毒之品,效果明显。

二、外邪致病,给邪以出路

仲景论治肝病,强调外邪致病。如论述黄疸,主要与外邪有关,尤其是湿热之邪。“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可见对黄疸的病因,不仅强调湿邪内郁是发黄的关键,而且提出了有瘀热发黄、寒湿发黄等。而《金匮要略》又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在治疗上提出了“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热在里,当下之”,“在寒湿中求之”等。

认识到如果邪有出路,或能汗出,或能二便通利,则不能发黄,故利小便、通腑气、清热、利湿、解表散邪、调畅气机,务使邪有出路,是仲景治疗黄疸的最大特色。

故尤在泾云:“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下、清、散是清除湿热之邪的三种办法。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大黄硝石汤、茵陈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柴胡汤等系列方,至今仍是论治黄疸的常用方剂。

三、肝病实脾,以防寒凉太过

《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已成为治疗肝病的至理名言。就临床所见,急慢性肝炎,既有湿毒困阻中焦病机,又有肝木侮土,脾失健运病机存在。

盖因肝木脾土,生理相关,病理相连,肝病能传脾,实脾能治肝。肝病除肝功能损害外,常见神疲乏力,胃胀,纳差,便溏,口黏等症,故运用疏肝健脾,化湿解毒之法,常能取效。柴胡剂、四逆散、平胃散、二陈汤,为治疗慢性肝炎之良方,其共同特点是肝脾同调。

而目前临床上一些医者一见病毒感染,就用大剂苦寒清热解毒药,且因病情较长,用之日久,往往导致脾胃受损,加重病情。故肝病治疗要刻刻顾及脾胃功能,不可寒凉太过。

四、重视祛瘀,攻不伤正

慢性肝炎、肝硬化往往气滞、血瘀、毒结、水停、邪毒深伏,交结难解,所谓久病入络。湿热邪毒深伏,瘀血阻络的过程,是癥瘕、鼓胀形成的过程。

治疗当以活血通络、软坚散结为法,仲景有鳖甲煎丸之制,运用飞走清灵,虫蚁搜剔,散结消癥,但虑其虫蚁有力,易耗气血,故又配以益气养血之品。

其另一首方治干血劳的大黄蟅虫丸,组方之理与之相同,曰“缓中补虚”,实乃寓攻于补之意,使攻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两方用治早期肝硬化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