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atology |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脂肪肝诊治研究获新进展
近期,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团队在国际肝病领域顶级期刊Hepatology杂志在线刊发了题为《qFIBS: 一种新型的自动定量评估技术-定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 患者纤维化、炎症、气球样变和脂肪变性》(qFIBS: A Novel Automated Technique fo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Fibrosis, Inflammation, Ballooning, and Steatosis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的研究论文。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刘峰副研究员和新加坡George Boon‐Bee Goh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原所长魏来教授、新加坡中央医院Pik-Eu Jason Chang教授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Quentin M. Anstee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建立了脂肪变性、炎症、气球样变和纤维化、4个参数的全自动评价系统;实现了全定量,改变了现有的半定量,探索了新的诊断方案,是脂肪肝诊治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世界范围内慢性肝病的常见病因,也是肝移植的主要潜在病因之一。目前NASH的临床试验主要使用NASH CRN评分系统进行半定量组织学评估,以评估治疗效果。但是,观察者之间的变异性可能妨碍组织学评估,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病理学家之间很难达到诊断共识。
近年来,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致力于脂肪肝疾病进展的监测和防治研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参与了多项围绕脂肪肝的国家课题。
该研究为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联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302医院)赵景民教授团队,以及新加坡和英国的研究团队共同进行。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以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多项基金的资助。
研究利用二次谐波/双光子激发荧光(SHG/TPEF)成像工具,分析NASH患者的肝穿样品,以NASH CRN评分系统为参照,量化NASH的4个主要组织学特点:脂肪变、气球样变、炎症和纤维化,来建立qFIBS评分体系。
研究表明,qFIBS准确反映了纤维化、炎症、气球样变和脂肪变性的NASH CRN评分,还可以深入了解组织学的细微变化,是可以用于NASH肝穿组织评估的可靠的工具,具备了组织学标准化分析的能力。
作者简介刘峰,医学博士,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于慢性肝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内基金多项。是国家973课题“乙型肝炎重症化临床监测及防治的基础研究”(2007CB512900),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肝组织纤维化定量和预测平台及数据库的建立”(2016YFE0116800)和教育部博士点课题主要研究者。作为主要参与人获“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2015年度、2016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发表肝纤维化相关SCI 论文9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