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脑血管危险的信号,可能是脑血栓、脑梗,甚至脑出血!

文 / 根号十九
2017-08-02 15:04

脑血管病通常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以脑出血居多。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脑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而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血栓形成。以脑血栓居多。

脑血栓早期前兆:

1、突然发生眩晕

眩晕是脑血栓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特别在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还有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

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2、突然发生剧烈头痛

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如有上述情况之一,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3、哈欠连连

患缺血性脑血栓病者,80%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4、步态异常

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

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信号。

5、血压异常

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

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脑血栓形成的先兆。

6、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

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血栓。

除以上先兆症状外,呛咳、吞咽困难、突然出现半身麻木、疲倦、嗜睡、耳鸣等也是脑血栓的前兆表现。

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有什么不同?

第一,从机制上讲。

脑血栓形成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炎以及血液黏稠度高而导致脑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造成的。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出血是血液里有血栓,加上血管狭窄,如果又有高血压。恰巧此时血栓游离至血管狭窄处而过不去造成堵塞,再加上血压升高压力增大而冲破血管,使血液溢流出血管外进入大脑,病情较急。

第二,从发病过程与症状差别。

脑血栓形成多见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有前驱短暂脑缺血发作,常于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但在临床上却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

临床上大多数病人神志清楚,头痛、呕吐者较少见,但若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形成大面积脑梗塞时,病情较重,常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则多见眩晕、恶心、呕吐、复视、交叉性运动及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发呛等症状。

脑梗塞,多见于 45~70岁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喜欢吃肥肉者等。

临床症状较为复杂,脑梗塞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也有表现是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

脑出血多出现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年轻人脑血管先天畸形破裂出血也很常见。

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头痛呕吐多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

快速鉴别脑出血和脑血管堵塞的方法是:头颅CT检查。

脑出血CT

这三种疾病是同一类疾病的不同过程。脑血栓的产生导致脑梗塞,梗塞过后有可能会导致脑出血。所以预防脑血栓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从饮食上,要重点注意。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清淡为主,少吃大鱼大肉等高脂肪食物。

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还有一些油脂高、盐分高、糖分高的食品。比如,水煮鱼、烧烤、油炸类食品、方便面、锅包肉等,减少脂肪摄入,是保护血管重要措施。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中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有清理血管垃圾、增强血管弹性的作用。建议凉拌、清炒、清蒸等烹饪方法,减少食物加工,即能保留食物中营养素,又会减少热量摄入。

食用油也可选择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如胡麻仁油、苏麻油、核桃油等,他们还有不饱和脂肪酸-欧米伽3,其中以α-亚麻酸为主,α-亚麻酸在体内参与脂肪代谢,糖代谢等,增加多种酶类的活性,恢复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能降低血脂和肝内脂肪沉淀,减轻肝细胞负担,增加蛋白质合成,稳定胆汁分泌,排除有毒物质,促使肝细胞功能的复活。同时,欧米伽3进入人体后,可以代谢分解为EPA(EPA被称为血管清道夫),能够促进血液内的脂肪转运,将坏脂肪代谢出体外,能够降低血脂,调节血压,防止血管的硬化,减少心血管疾病。

第二,从生活习惯上,也要有好习惯。

(1)多喝水,多喝茶水,小口、慢喝、勤喝,更有益于身体吸收。

水分能稀释血液黏稠度,特别提醒:清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之前1小时,各喝一杯温水,有稀释血液,补充身体水分的作用。

喝水小口、慢喝、勤喝,这样喝水才更有意义。

不爱喝水的人,也要养成喝水的习惯。在水里放些茶类,水有味道了,就能多喝些,还可以改善血液干净度。比如千里追茶,也叫黎王草,是一种中草药,味甘、辛、微苦、性平,入肝、肾经。千里追茶能促消化,增强肠胃的消化能力,其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肌梗死、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心律失常,可改善心脑血管疾病。千里追茶泡水喝,能够促进肠道蠕动,促进体内排毒。

(2)定时定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改善血液循环。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内毒素垃圾排出。定时定量进行体育锻炼,养成好习惯。每周3-5次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运动项目,比如慢跑、走路、羽毛球、广场舞等。

(3)改掉吸烟、喝酒的习惯,香烟和酒都是血管的“宿敌”。

吸烟、酗酒对身体都有害。

香烟中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成分,尼古丁能让人吸烟成瘾,能袭击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和呼吸变快,促进高血压、中风等心血管疾病。一氧化碳会导致血管内氧量减少,促使大脑缺氧。

适量饮酒,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但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肝脏负担,还会导致肝功能下降,肝主藏血功能,若肝功能下降,脂肪代谢、糖代谢等都会出现紊乱,也会导致血管内脂肪增多。

(4)不熬夜,作息时间相对规律。

很多人都知道“熬夜就是熬心血!”但人的身体排毒是有规律的:

晚上11-1点是胆的排毒时间,凌晨1-3点是肝脏排毒时间,凌晨3-5点是肺脏排毒时间,早上5-7点是大肠经排毒时间,早上7-9点是小肠排毒时间。

如果不按身体自己“工作时间”走,长期以往,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第三,从体检方面,做好预防。

40岁以上的建议一年体检一次,特别是男士。若有脑血管疾病史建议半年体检一下,做好预防,防患于未然!

脑部建议检查颅多普勒、颈动脉彩超、心电图、血流变、血脂七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眼底镜检查等项目。

急救措施:若自己家人、朋友突然出现晕倒,昏迷不醒,有心脑血管方面病史的情况,第一,及时拨打120急救,第二,尽快让其离开危险的地方,解开衣领,就地侧身平躺,保持呼吸通畅,尽量减少肢体活动,减少血压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