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 2021丨代谢与心血管病论坛:如何守好心血管防治前沿阵地?看代谢与心血管病关系

文 / 健康界
2021-06-01 09:32

近年来,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在我国人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据悉,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易受代谢因素的影响,其中糖脂代谢紊乱是多重代谢紊乱的核心。因此,建立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综合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5月28日上午8:30,第十五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1)“代谢与心血管病论坛”专场于线上召开,多位领域内知名专家就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相关问题展开精彩分享。如何守好心血管防治前沿阵地?多位专家建议需要注意代谢因素与心血管病的关系。

李玉明教授:开展周期性阶梯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应对不断增长的心血管疾病负担,我国已颁布了针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然而我国心血管病整体预防现状仍不容乐观。

在本场论坛中,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李玉明教授围绕我国心血管病预防的话题展开深度讲解。他指出,心血管医生如果只看病的话,无法实现防治关口前移,只有真正把一级预防甚至把初级预防做好才有意义。

应有效落实心血管病全周期防控,开展周期性的阶梯教育,使社会对健康问题形成一种共识,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从而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李建军教授:加强残余风险血脂靶点探索

众所周知,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相关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其中血脂异常与ASCVD的关系最为紧密。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在本场论坛中就血脂与ASCVD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

李建军教授表示,基于以往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仍需高度重视两者的关系。随着大家关注度的提升,该领域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越低,患者获益更多。

然而,目前对ASCVD的临床管控仍不尽人意,主要归因于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因此,李建军教授提醒道,ASCVD需要综合管理,同时需要更加系统地针对残余风险血脂靶点,如Lp(a)、non-HDL-C、ApoB、胆固醇残粒等展开探索。

郭立新教授:以“改善心血管和死亡结局”为中心兼顾控制血糖

临床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合并的心血管疾病为ASCVD,大概占81.7%。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为此,北京医院郭立新教授针对降糖药物治疗与心血管疾病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讲解。

郭立新教授表示,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已经从以“控制血糖”为中心转向以“改善心血管和死亡结局”为中心兼顾控制血糖。目前降糖治疗的心血管终点问题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循证医学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指南的制定和更新。

对于合并ASCVD或高危因素或者心衰的糖尿病患者,指南推荐联合GLP-1RA或SGLT-2i进行干预。他同时指出,含GLP-1RA在内的双激动剂/三激动剂可能具有更好地降糖、减重、改善脂肪肝和心血管疾病的潜力,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张运院士:建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诊断标准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高盐饮食会刺激大鼠肠道菌群合成皮质酮从而诱发高血压。以此为契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带领团队针对高血压和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展开了研究,并在本场论坛上对本项研究展开了精彩分享。

张运院士团队发现,SIRT6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和正常血压的功能,HuR也可以维持正常血管平滑肌张力和血压。

他指出,血管内皮细胞LKB1缺失会引起高血压,今后会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探讨不同病程高血压血管壁细胞的基因谱变化,从而寻找到关键致病靶点。他同样期待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建立出我国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诊断标准。

陈丰原教授:明确糖尿病继发血管病变早期关键步骤

在本场论坛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陈丰原教授以“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机制”为题进行了报告。他指出,糖尿病血管疾病防治现状呈现两个矛盾现象:一是即使有效控制血糖,也未能显著降低糖尿病继发心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率;二是阿司匹林和他汀的应用也未能显著降低糖尿病继发心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陈丰原教授表示,直接导致糖尿病继发血管病变的早期关键机制不明,因而导致失去早期关键环节的干预,这正是出现矛盾现象的关键问题。

他指出,血管内皮损伤是糖尿病继发血管病变的早期关键步骤,而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主要在以下三点:早期进行逆转,中期进行阻断,晚期则需延缓。

卜军教授:注重代谢性综合征的早期识别

代谢性综合征(MS)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状态,主要源于卡路里摄入和能量消耗的不平衡,但也受到个体遗传/表观基因构成的影响。在本场论坛最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卜军教授针对肥胖相关性心肌损害问题展开了分析。

他表示,由于MS可能独立增加心周脂肪增多、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心脏细胞外基质含量增加的风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健康宣教工作,破除民众“肥胖不是病”的误区。同时也需要对MS进行早期识别,卜军教授强调,除血液学检查外,腰臀比的增加也可以作为识别要点。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