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降尿蛋白切忌千篇一律!除了激素,这类方法适合多数人
出现尿蛋白症状的肾病病理类型不在少数,如微小病变性肾病、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阶段肾小球硬化症等等,这些肾病除了尿蛋白,往往还存在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高度水肿的症状,呈现典型的肾病综合征,可观察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大,肾小球纤维化进程加快。
改善尿蛋白对纠正肾脏纤维进程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保持尿蛋白较低水平可有效降低肾衰竭的风险,肾病的最终预后结局也会比原有的情况要好的多。
尿蛋白治疗只有一种方法吗?针对尿蛋白治疗方面,相当一部分肾病是以激素类药物为“主力军”, 同时联合免疫抑制剂、利尿剂等药物的方案,抑制肾脏炎症反应,同时减轻肾小球的损伤,维持尿蛋白处于较低水平。针对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类型的肾病,一般用2周后会比较明显的结果,随着时间拉长,尿蛋白大多可以降到1g以下,也有部分肾病会降到0.5g以下,甚至完全好转。
激素联合其他药物的方案目前是毋庸置疑的仍占有绝对领先的地位。
那么,要保证长期放激素方案的有效性,肾友们必须要重视两点:
一、坚持长期服药,缓慢减药。肾病发生前身体可以不断的释放激素,调节平衡。肾脏受损后体内免疫复发物不断损伤肾脏组织,导致肾功能下降体内激素水平代谢紊乱,尤其发生肾功能实质性损伤后,需要药物进行调节。服用药物后身体激素重新恢复正常,病情也会相对稳定。但长期维持的结果是易出现依赖性,需要缓慢减药适应这个过程。
如果减药太迅速,很容易出现尿蛋白反弹的情况,导致病情比较难稳定下来。
二、注意预防感染。一些患者对激素比较敏感,停药后会易复发,则需要长期维持小剂量使用。还有部分患者是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抗感染能力差。稍不注意发生感染后,尿蛋白也易发生反弹,因此必须要重视降低感染的风险。
那么,所有肾病类型的尿蛋白都要用激素吗?还有其他有效的方法吗?
目前随着科研的进步,更多针对肾病引起的尿蛋白方面治疗的效果也应运而生。
RAAS抑制剂类药物,也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在改善尿蛋白方面如今也成为了“中坚力量”。
其中主要包括两类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s)。这类药物的初始作用是降低血压,通过对血管紧张素的抑制作用,扩张血管,可改善肾脏的血流量,保证肾小球等肾细胞的血氧充足的供应,进而改善肾小球动脉高压的情况,降低尿蛋白流失,延缓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效果显著,阻止肾脏的纤维化发展。
除了适用于常见的肾病类型外,也可用于素有尿毒症“祸首”之称的糖尿病肾病降低尿蛋白的治疗。糖尿病肾病本身进展比较迅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较快,尿毒症风险居于一位。
坚持应用RAAS抑制剂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尿蛋白,且同时起到降低血压、血糖的作用,对改善肾功能效果显著。且糖尿病肾病发展到透析或肾移植风险降低可达50%,可改善预后结果。
当然药物的副作用也局限了部分患者不能放肆的使用,需要评估肾功能后才能“入手”。
(注: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