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高血压,这些小知识要记牢
高血压可以说是现在大家最熟悉的慢性病了,但多数人对这种病的认知并不够。
去年《柳叶刀》杂志的一个调查报告发现,中国35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总体患病率已达到44.7%,但只有约40%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而只有约30%的患者接受了治疗,真正控制血压达标的患者仅有7.2%。
了解高血压,非常有必要。
量血压的正确方式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压的测量,正确测量至关重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采用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血压计来量血压。
测血压看起来简单,但讲究的地方也是很多的。
一般首次测量血压时,应该测双侧上臂的血压,对比两侧是否一致。测量前30分钟不要吸烟、喝咖啡和茶,要排空膀胱不能憋尿。测量血压前也不宜剧烈运动,至少要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以上。
日常家庭监测中,最适宜测量血压的时间段是晨起空腹时,如果是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应该测量吃药前的血压,因为这往往是全天血压的最高峰,最容易发现问题。另一个可以测量血压的时间段是下午至傍晚,不少人在这个时间段有第二个血压高峰。如果您的医生还要求您在其他时间段测量血压,请遵医嘱。
大家对血压计是否准确很在意,但往往忽视了袖带是否合适,其实袖带才是决定血压测量是否准确的关键。袖带里有气囊可以充气来压迫动脉,气囊长度应该包裹80%的上臂,宽度大约为臂长的40%。大多数成年人的上臂臂围在25~35厘米,通常袖带上的气囊长度应该在22~26厘米,宽度在12~14厘米。一般的商品血压计袖带上都有相应的标示,标注适合臂围多少的人使用。肥胖者需要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袖带过短会使血压测量值偏高。儿童或很瘦的成人应使用小规格气囊袖带,袖带过长会使血压测量值偏低。
测量时,采用坐位,上臂裸露或穿薄的单层衣服,但是不要卷袖子,上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袖带紧绑在上臂,下缘应在肘弯上2~3厘米,大约两个手指的宽度,袖带的松紧程度以能伸进一个手指为宜。上臂略伸直,使袖带的橡皮管不要弯曲就可以了。可以每间隔1分钟测2~3次血压,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取平均值作为这一次测量的血压记录下来。
如果用以上标准的方法测量血压,在不同日期有两次以上记录血压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就需要诊断高血压了。
高血压,多高才算高?
在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认为高血压是血管狭窄后的代偿,血压升高才能使血液通过狭窄的血管到达远端的器官,因此,当时的医生并不认为高血压需要治疗。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血压高达180~200mmHg的情况下,仍被医生告知无需治疗,终因高血压所致的脑出血突然去世。
后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从血压超过115/75mmHg起,血压越高,伴随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越高,当血压升高至130/80mmHg时,心脏病和脑卒中(中风)的可能性就分别增加了50%和1倍。高血压需要干预成为共识。不过,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有变化的。
以往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收缩压超过140mmHg,和/或舒张压超过90mmHg。去年美国新发布的指南则认为,如果收缩压在130mmHg以上,或舒张压在80mmHg以上,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这个新的诊断标准对于中国人群是否适用,还需要医学学术界的专家进一步讨论。不过,不管是既往的标准还是美国指南新提出的标准,都认可<120/80mmHg才是正常的血压范围。所以,建议所有的成年人,如果血压<120/80mmHg,应该至少每2年筛查一次血压情况;如果血压已经超过120/80mmHg,则应该每年筛查一次,以期及早发现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因此更早地干预血压或许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更早干预血压能够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诊断了高血压就要吃药吗?
如果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降低,将意味着更多的人被诊断高血压,他们是不是都需要吃药治疗呢?这要基于总体心血管疾病风险,并不能只看血压高低。
高血压最终导致的不良后果是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和一些严重影响器官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疾病。但这些疾病又不仅仅是高血压的后果,而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肥胖、吸烟等多种危险因素下共同造成的。
所以,在决定治疗方案时,医生会综合考虑与心脑血管风险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如果危险因素比较多,心脑血管风险比较高,就需要尽快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指标达标,其中也包括血压,这就意味着可能需要积极有力的降压药物治疗。如果危险因素很少,短期内的心脑血管风险比较低,那医生就有了可以等待和观察的时间,可能不会立即开出降压药物处方,而是会建议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血压。
如果使用降压药物,血压也不是降得越多越好。血压过低时,会出现器官低灌注、缺血等心脑血管事件。根据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学者们提出了“J型曲线”的假说,认为血压在某个合适的水平时,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最低,低于或高于这个水平,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都会增高。同时,降压的幅度越大,需要用的降压药的种类和剂量可能越多,患者也可能面临更多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的风险。所以在降压治疗中,需要找到药物治疗的获益和风险的均衡点。
对于基础疾病不同的高血压患者,这个最佳血压的均衡点,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比如,老年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过于严格,可能出现舒张压过低的情况,因此降压目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改善对控制血压必不可少
钠盐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有明确的正相关性。除了烹饪过程中加入的盐、酱油和其他含盐调味料外,盐还存在于大量的加工食品、包装食品和腌制食品中。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人均每天盐摄入量在12g以上,而WHO推荐的健康饮食每天盐摄入量只有5.6g。限盐的措施能够使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平均下降4.8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2.5mmHg。
限盐可能是很多高血压患者面对的最大“难题”,其实多年习惯的口味也可能逐渐改变。想要控制好血压,付出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
体内的脂肪含量越高,平均血压水平也越高。BMI每增加3,在未来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约50%。腹部脂肪堆积越多,腰围越大,血压水平就越高,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也越高。临床研究发现,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体重每降低1kg,血压就可以下降0.5~2mmHg。肥胖相关高血压的患者,用药控制血压往往非常困难,但只要体重下降,血压情况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规律的有氧运动,也能够使血压下降4~6/3mmHg。而过量饮酒者,通过减少饮酒量,能明显降低血压。
这些生活方式上的综合改善,对于没有高血压疾病的人群,可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对高血压的患者,可以减少高血压用药。
降压药的使用需遵医嘱
很多高血压患者会发现,自己在同时口服2种以上的降压药,为什么要这样呢?
常用的降压药主要分为6大类,每种类型的降压药只在30%~50%的患者身上有比较好的效果。降压效果与年龄、饮食习惯、病因、合并疾病等都有关系,不同的降压药对心脏、血管、肾脏、内分泌等不同器官系统也有不同的影响。一种降压药的降压效果是有限的,一味加大剂量,可能会使副作用加重,因此要考虑联合用药。
有些药物更适合搭配在一起使用,而有些药物同时使用则会加重某些副作用,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联合用药方案。
不推荐高血压患者自行调整药物种类。如果觉得血压控制不佳,或服药后出现副作用,建议尽快到医生处就诊,让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和剂量。
如果没有每天坚持用药,使血液中药物浓度稳定,血压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比单纯高血压危害性更大,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可能诱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
从另一方面讲,血压的确会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季节气候等因素改变,因此,需要服用的药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冬季寒冷,血压会升高,可能需要的降压药就更多;夏季气候舒适,血压会偏低,降压药就可以适当减量。所以,养成定期定时监测记录血压的习惯,并且规律随访,根据血压波动情况调整药物,控制血压平稳,才是合适的治疗方案。
随着更多临床研究数据呈现在大家面前,降压治疗的目标也可能再进一步调整。不管高血压的标准如何变化,合理的生活方式始终是预防高血压最重要的方法;而如果已经患有高血压,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够规律随访,由医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压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