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中国高血压大会|交感神经与高血压防控论坛群英汇聚
2018年7月6日至8日,2018 中国高血压大会暨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充分展示了国内外高血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发布高血压阶梯治疗方案,推荐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作为高血压的一线治疗药物。
40年来,针对高血压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也从未止步。目前,关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等。
高血压患者常伴心率增快。研究显示3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80次/分。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使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心率应该作为高血压管理的关键切点之一。
重视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双重管理,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为促进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双重管理,助力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起的“心率管理先锋行动”于2012年启动,至2017年底,已经帮助超过1200万人进行心率、血压筛查。
2018年7月8日,在交感神经与高血压防控论坛上,“心率管理先锋行动”八期再次扬帆起航。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卢永昕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军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兆初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许顶立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袁洪教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商黔慧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建忠教授等嘉宾共同出席并见证了该项目的启动。
论坛学术报告环节,各位讲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β受体阻滞剂的过去、今天与明天
卢永昕 教授
交感神经对人体各器官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自1964年James Black教授发明了β受体阻滞剂,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后,β受体阻滞剂已成为最广泛应用的心血管药物之一。
高血压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阻断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通过加强内源性心肌细胞收缩功能、改善心肌细胞内钙传递、逆转β1受体密度下调等分子生物学效应发挥作用,有效降低血压和心率,并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死亡和猝死风险。
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的一线降压地位受到挑战,但是中国专家对β受体阻滞剂的一线降压地位保持信心。
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仍然推荐β受体阻滞剂为高血压患者的初始和维持用药,尤其适用于中青年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HF)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β受体阻滞剂能够抑制交感神经系统、RAAS以及过度激活的神经体液因子,有效对抗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能递质毒性是其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
冠心病治疗方面,β受体阻滞剂能抗心肌缺血,减少心绞痛发作,是冠心病的基石用药。HF治疗方面,β受体阻滞剂从禁忌用药转而成为常规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慢性HF治疗模式改变的里程碑。
β受体阻滞剂相关性研究仍旧十分活跃,在肿瘤、疼痛、骨科等多疾病领域中的应用被不断探索,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解开。
交感风暴与猝死
何兆初 教授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过劳死”已经成为白领人群的威胁,过度兴奋或过度劳累都会导致“交感风暴”致死。
“交感风暴”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感神经的极度兴奋,会使血压骤升、心跳过速、进而引发脑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致命疾患,是心脏性猝死(SCD)最主要的机制,最常见于近期心肌梗死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的患者。
β受体阻滞剂(常选用美托洛尔)是控制“交感风暴”发作、减少“交感风暴”复发的首选推荐治疗药物。
β受体阻滞剂通过对抗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毒性、抗心肌缺血、改善心脏功能和左心室结构、抗RAAS系统的不良作用、降低心肌氧化应激等途径,发挥其“标本兼治”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国内外指南均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和预防SCD的一线药物。而针对有基础心脏疾病或明显高交感状态的患者,更应尽早干预,预防可能产生的猝死。
中青年高血压发病的特点与防治
许建忠 教授
中青年高血压逐渐成为高血压的“主力军”,约占高血压人群的2/3,知晓率和治疗率均低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且多合并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是高血压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40岁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更易伴发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不良的生活方式均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因素。
心率是评估交感神经活性的指标,较血压正常者,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率显著增快,并以舒张压升高为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推荐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初始和维持用药,尤其适用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者。
2017 加拿大CHEP高血压指南等多部指南也推荐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首选β受体阻滞剂,并且推荐降压药物选择长效缓释剂型。
《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中也支持,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实现中青年患者血压、心率的双重管理。
另有荟萃分析显示,由于中青年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和临床特点存在差异,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所取得的临床获益可能高于老年人群。
高血压合并HF的血压管理策略
陶军 教授
从高血压到HF,心血管疾病持续进展。高血压患者发生HF的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2至3倍,且在年龄>60岁患者中更为常见。
HF分收缩性HF和舒张性HF,左室肥厚是高血压性舒张性HF的病理基础。中国心力衰竭患者登记研究(China-HF)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住院HF患者约占62.5%,说明舒张性HF在我国并不少见。
目前尚未发现针对舒张性HF治疗的有效方案,相关指南推荐应着重于症状及合并症的改善,采用综合性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是这部分患者的优选降压药物,也是为逆转左室肥厚和改善左室舒张功能的药物。
但是“金三角”药物(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仅β受体制剂能够显著降低舒张性HF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
目前,舒张性HF治疗靶点的研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微血管功能障碍,cGMP-PKG信号通路等,但是暂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总体来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与高血压以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冠心病、HF等)密切相关,心率增加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心率应该作为高血压管理的新靶点,重视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双重管理,能有效降低ICD、心肌梗死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