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迟迟降不下来?你可能漏了这4件事情
降压,是不少高血压患者的“终身事业”,一旦用错了方法,就容易陷入“错误治疗——加重病情——错误治疗”的死循环。
权威专家,提醒你走出降压误区,教你科学降压。
降压,要做对这4件事
高血压是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同时又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被人们称为“无声杀手”。
想要降压,按常规方法吃药未必能得到很好的效果,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招式”。
1、清晨高血压,活动片刻再下床
如果清晨时的血压明显升高,清醒后不宜立刻起床。建议先在床上缓慢活动肢体一刻钟左右再起身。
有晨练习惯的人可适当推迟晨练时间,晨练前30~60分钟服降压药,活动强度别太大。
2、体位性低血压,睡高枕头
有些高血压患者,在由卧位或坐位站起来时,感觉头晕眼黑,这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
硝酸酯、三环类抗抑郁药和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有可能造成体位性低血压,如病情允许可停用这部分药物。
可尝试穿紧身裤和弹力袜、睡眠时适当垫高头部等,也有一定帮助。
3、餐后低血压,两餐之间吃降压药
若饭后出现头晕、乏力、困倦等低血压症状,可能是餐后低血压。
高血压患者若出现这一现象,可改在两餐之间服降压药。
饮食上,注意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适当增加钠盐和水分摄入,少食多餐,避免食物过热,限酒或戒酒。
餐后不要马上活动,休息10~20分钟后再起立活动。
4、顽固性高血压,增加药物或剂量
若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同时联用了多种降压药物后,血压依然居高不下,就是“顽固性高血压”了。
在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诊室高血压、假性高血压几种情况后,患者要坚持以下几方面的治疗: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特别是限盐、限酒、减轻体重、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至少联合使用3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降压药物,冠心病或心衰患者可首选β受体阻滞剂、普利类降压药或沙坦类降压药与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联用,若无冠心病或慢性心衰,可优选普利类/沙坦类+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
如果病人能耐受,各种降压药物可以按照说明书推荐的最大剂量来服用。
利尿剂与螺内酯或是“制胜法宝”,若无特殊情况应积极应用。
专家推荐4道“降压菜”
对抗血压,任何单一食物对缓解高血压都是无效的,必须调整饮食习惯,做到“高钾低钠”才行。
“低钠”:减少与盐相关的含钠食物摄入,比如盐、味精、酱及各种咸味零食等。
“高钾”:高血压患者每天要吃够3100毫克以上的钾。含钾丰富的新鲜蔬菜是膳食钾的主要来源,所以高血压患者应该多吃新鲜蔬菜,每天至少吃到750克以上。
蔬菜种类有上千种,并非全部都含钾丰富。以下4类蔬菜有助改善血压,高血压患者应该适当多吃。
绿叶蔬菜
如油菜、菠菜、空心菜、韭菜、茼蒿、小白菜、生菜等。
它们钾含量高,能量低,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含量也很丰富。
各种鲜豆类
如毛豆、蚕豆、扁豆、豌豆、豆角、油豆角、黄豆芽等。
但鲜豆类的能量略高于绿叶蔬菜,所以不宜吃太多。
菌藻类
如鲜蘑、金针菇、榛蘑、口蘑等。
除了高钾之外,它们蛋白质含量也很丰富,素食者应该多摄入一些。
茄瓜类可当加餐
如甜椒、茄子、西红柿、苦瓜、南瓜、黄瓜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水分含量高,能量很低,特别适合需要控制体重的高血压患者。
吃蔬菜掌握5条法则
每餐都有蔬菜,全天5个品种以上。
每个菜肴都搭配蔬菜,比如西红柿炒鸡蛋、黄瓜片炒肉、西兰花炒肉等。
“生菜”作为零食吃,比如黄瓜、西红柿、圣女果等。
用食材榨汁,作为饮料。西芹、苹果、胡萝卜混合榨汁味道就不错。
尽量食用当季新鲜蔬菜,经常变换种类。
降压,避开9大误区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其中,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只有46.5%、41.1%、13.8%。存在这种局面,与病人对高血压认识不够、用药上常犯错是分不开的。
误区1
“降压药不能随便吃,一吃就停不了”
高血压的危害是一个长期、静默的过程,通过持续损害全身大、中、小血管,逐步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因此,越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水平,越能更好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避免心梗、心衰、中风、肾衰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除早期的轻度高血压可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血压达标外,其他高血压都应该尽早启动药物治疗。
误区2
“降压药有副作用,尽量不吃”
药物多少都有副作用,但它们造成的影响并不严重,且可控。
相比来说,拒绝吃药导致的危害,是一定会发生且持续存在的。服用降压药正规治疗,利远大于弊。
误区3
“没有不适,就不用吃药”
很多高血压病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但无论有无不适,血压高带来的危害始终存在,绝不能凭感觉决定是否吃药。
误区4
“血压高了就吃药,低了就停”
95%以上的高血压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只能被控制,不能被治愈。
这意味着,高血压病人所谓的“血压正常了”,只是药物治疗后的一种状态,药物作用时间有限,一旦停药,药效就会消失,血压也会再高起来。
所以,降压治疗必须坚持,不能私自停药。
误区5
“隔几年就需要换药”
常用的降压药有五大类,病人用哪种药最好,需要专业医生综合判断。
一旦定下了降压方案,就得坚持治疗和监测,只要血压稳定,就不应轻易换药。只有血压明显波动等情况下,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方案。
误区6
“降压越快越好,血压越低越好”
从确诊高血压到控制血压达标,花2~3个月的时间是比较合理的。过快、过猛地降压,会有较大的低血压风险,很可能带来致命危害。
血压也不是“越低越好”,不同病人的降压目标也不同,合适才是最好的。
误区7
“保健品、理疗仪等比降压药好”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目前没有任何一种保健品、理疗仪可达到有效降压甚至“治愈”的目的。
医生不反对在正规治疗的基础上把保健品、理疗等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这些不能替代正规的药物治疗。
误区8
“只吃药,不用监测”
不少高血压病人虽然自觉吃药,但血压控制得好不好,心里却没数。
高血压病人一定要养成监测血压并记录的习惯。血压不稳定或未达标者每天测量至少3次,连续监测3~5天后再找医生调整方案,直至稳定达标。
已稳定达标者,每天监测一次或每周选一天进行监测即可。
误区9
“只吃药,不用改变生活方式”
高血压同大多数心血管疾病一样,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大大增加发病几率并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应高度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善,做到低盐饮食、营养均衡、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关注睡眠和保持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