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这些误区要不得
生活中,许多人对高血压都不以为然,但是这个“常见病”却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研究发现,50%~60%脑卒中、40%~50%心肌梗死与血压升高有关。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有近3亿人,且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而最新调查显示,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为46.5%,治疗率41.1%,而控制率仅为13.8%。由此可见,患者在治疗中误区重重。
误区1:血压虽然高于正常值,但无不适就不需用药 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升高程度不成正比,没有症状并不表明血压不高;症状很多,血压却不一定很高。
误区2:不愿意吃药,怕有副作用 有些人担心久服降压药有副作用,于是采用降压帽、降压手表、降压腰带或降压鞋等辅助工具来控制血压。医学研究证明,认真服用降压药物是治疗高血压最有效方法。用前述工具即使自感好转,也不等于血压正常。降压药物副作用大都很轻微,用药过程中会逐渐适应。
误区3:不按医嘱服药 首次服药应去医院确诊后,按医嘱按时服药。切不可有症状就服药,无症状就停药,也不能轻信广告或参照别人的用药自我治疗。医生处方是遵守个体化治疗原则用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误区4:加大单一药用量,拒绝联合用药 如果单用一种药物不能将血压控制满意,主张联合用药,而不是增加单一药物剂量。这样可起协同作用,增加降压效果,减少副作用。临床证明,大多数高血压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才能控制血压稳定。
误区5:血压降得快,病能好得快 这种做法极其有害。首先,高血压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揭示,只有将血压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才能避免靶器官受损。其次,血压降得过快、过低,会引起全身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严重者会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脑血栓。除高血压急症外,降压应缓满进行,要求两周左右达到最佳效果为好。
误区6:降压药物越新越贵,降压效果越好 降压药物疗效不与药价成正比。许多人认为新药贵药就一定比老药疗效好,其实不一定。新药在专利期内是独家生产和营销,要收回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药价肯定会高。但是临床应用时间短,还没有经过临床多年检验。老药是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检验,疗效肯定、副作用少才得以留用。故不能一味追求新药、贵药。
误区7:吃降压药就万事大吉 高血压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与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也有关,如吸烟、饮酒、过量食盐、不运动、心理失衡等。故除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外,还应注意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保持血压稳定。
误区8:血压下降正常就停药 有些人服用降压药一段时间后,症状好转,血压正常,便认为病已“治愈”,自行停药,这是极其有害的。高血压病人通常需要终生服药治疗,盲目停药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大,可能会诱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伤。正确作法是经过长期控制血压后,可逐渐减少药物剂量或种类。在减量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变化,否则血压会反弹。
误区9:不注意适时微调药物剂量 一要按气候变化调整。冬季寒冷刺激会使皮肤血管收缩,实验证明,气温每降1度,收缩压升高1.3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0.6毫米汞柱。一般来讲冬季比夏季收缩压升高12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6毫米汞柱,应适时增加药物剂量。夏季应适当减药物剂量。二应根据血压变化规律调整药量。如许多老年人清晨血压升高,称为血压晨峰。临床观察发现,这个时段心脑血管病猝死病例占全天70%~80%,故应了解是否存在这种现象,适时提前服药控制。
误区10:不注意检查血糖和血脂情况 高血压病人中20%~30%合并糖尿病,而糖尿病约50%合并高血压,故高血压病人应了解自己血糖是否高。另外高血压病人中30%~50%血脂高。因此,病人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也要控制好血糖和血脂,以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生。
误区11:忽略其他疾病治疗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人到老年常并存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有些药物会对血压影响。如含钠盐类药、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抗抑郁药等。
误区12:服降压药期间不监测血压 家中自测血压监测血压变化,对指导用药和保持血压稳定极重要。初次测血压应连续一周,每天2次(6~8点、18~20点);血压稳定后每月测2~3天。若血压不稳或变更治疗方案,应每天都测血压。
(文/孙焕林 主任医师 解放军210医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