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性,是中药养生治病的根本

文 / 中医内科王燕医师
2020-12-24 09:14

中药,是中医养生、治病的主要工具。中医治疗疾病,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辨证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医之所以要辨别病症的寒热,就是为了使用与病症相对的中药来纠正身体的寒热偏颇。所谓“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就是指寒性病症要用温热性的中药治疗;热性病症则要用寒凉性质的中药来治疗。所以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性,可谓是指导、应用中药养生治病的重要原则,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根本。


药物的寒热,其实源自服药后的身体反应

中药药性中的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

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而古人之所以能够总结出药性的寒热温凉,其实是通过做人体实验来获得的。也就是说,药物的四性,就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比如说,对一位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的病人,使用了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使用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所以说,中医、中药并不是不做实验,而是做的人体实验。中医的理论、中药的理论,其实都是观察临床应用实践后总结出来的。


用中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是根本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

具体来说,温热药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

而寒凉药是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


总之,寒凉药用治阳盛热证,温热药用治阴盛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用药原则。

反之,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故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寒热温凉,一匕之谬,复水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