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招募首批志愿者,需具备无明显脱发等条件
6月6日,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正式对外试运营,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首批精子库志愿者。这是上海第二家人类精子库,地址位于黄浦区肇周路413号。
6月6日,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成立。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图
不孕不育男性因素主要是精子质量
资料显示,早在2003年,原国家卫生部正式批准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建立上海市人类精子库,目前年入库标本15000-20000份左右。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表示,作为上海市第二家人类精子库,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不仅关注精子的形态,而且会进一步从微观的基因层面和比较宏观的心理学层面关注精子健康,从而更好地保障男性生殖和人类的健康繁衍。
精子携带的基因突变数目会随着男性年龄增长而快速增加,这极大地威胁着母婴安全、影响子代健康。据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介绍,WHO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8个人中就有1个存在不孕不育,“60%是女性因素,30%是男性因素,剩下10%是男女双方共同的因素,其中女性因素很多样化,但男性因素主要是精子质量。”
在中国,目前对供精者精子的遗传分析停留在染色体检测层面,没有全面开展在国外已经普及的常见遗传病基因突变筛查。
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负责人张锋教授介绍,基因是人类的主要遗传物质,而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如果大家把“染色体”想象成“玉米”,把“基因”想象成“玉米仁”,也许大致来看玉米的数量、形状、外观都是好的,但仔细看会发现个别玉米上的玉米仁存在缺失、变形、破损等,而这种“坏的玉米仁”,也就是致病基因一旦遗传给子代,就可能造成母亲流产、孩子出生缺陷等严重后果。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获悉,该精子库将致力于基因层面的突破,在人类目前公认的两万多个基因位点中,基于基因组学技术,大规模开展对捐精志愿者精子中致病基因位点的筛查。此外,利用人类表型组分析策略,以期发现精子健康评估新指标和新的“内在健康表型”,将精子质量评价标准从“外观健康”提升到“内在健康”的层面。
这一被称为“精子健康表型分析”的创新任务对接的是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重要内容之一的“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该项目由复旦大学牵头,获得上海市级重大专项的资助。
“基因层面的筛查能够更高质量地把控住精子的‘内在健康’,最大限度地有效防止重大疾病相关基因变异通过精子向后代传递。”徐丛剑说,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依托的是复旦大学这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平台,也将成为全国首家以基因组筛查来指导优生优育的人类精子库。
志愿者捐献前将进行心理咨询,精神病患者不被纳入
成为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的志愿者,需要经过心理咨询专家面谈。
科学研究证实,一些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都存在着遗传风险。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在筹建之初便关注到这一问题,在国内精子库普遍配置的重大精神疾病层面筛选之外,特色性地引入针对捐精志愿者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评估和筛选,为供精者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提供了双重保障。
“欧洲等国家,捐精者需要经过心理咨询和筛查,而北美甚至强制这一项规定,中国从伦理上来说也不允许精神疾病患者成为精子库志愿者。”据拥有美国和加拿大心理咨询证书的精子库专职心理咨询师王霄介绍,拿抑郁症来说,存在通过生育遗传给下一代的风险,但是抑郁症患者在平时基本和常人无异,只有通过SCL-90、SDS等专业量表,以及心理咨询师与其当面互动交流,才能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病情。
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采用的是国际标准的问卷和量表,在心理健康评估基础上,还会对志愿者的性格、人格、社交能力、大脑思维能力等心理特性和行为进行评估,并给出量化的价值,精确筛查供精志愿者是否在精神疾病、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问题,从而降低心理和精神疾病通过遗传向子代传递的可能。
根据《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志愿者招募令》,6月6日起也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首批志愿者。条件必须具备是:中国公民,具有爱心,遵纪守法,携带二代身份证原件以及学历证书原件;法定成年男性;未来至少一年在上海居住;无家族遗传病、色弱、无乙肝等传染疾病,身体健康,无明显脱发,身高165厘米及以上,无明显超重;未参加过其他精子库捐献。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方面介绍,捐献时间必须进行预约,登记后完成申请表、心理咨询专家面谈、体格检测以及初次采集、精液检测、临床男科检查、传染性疾病检查等。各项指标达标者,进入正式捐献流程,3-5天间隔来精子库采集一次,不超过10次,半年后进行HIV复查,完成全部捐精流程共计10次后的志愿者将可获得总计5000元以上捐献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