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可能是脾阳虚!中医1方,帮你温运脾阳

文 / 龙南中医院
2021-05-17 09:16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俗称“三多一少”。

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2020年最新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成年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其中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35.2%,糖尿病患者总数达1.298亿,基本上每10个人里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

而且有研究表明,2019年全球约有420万成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其中这些人将近一半不足60岁。糖尿病正成为当今社会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危险因素。

因为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有了胰岛素等降血糖的药物,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也不会受到这一疾病太大的影响,然而,也有不少病友表示,虽然血糖控制下来了,但是糖尿病所带来的并发症状并没有很好地消除,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较为明显的不良影响。因此,有很多病友表示希望通过中医调理。今天这期科普就和大家聊聊糖尿病的常见病因及中医调理方法。

“三多一少”,多为脾阳虚!

在祖国医学中,虽然没有“糖尿病”这一名词概念,但却在数千年前就已有对该病的论述,千古医籍《黄帝内经》就详细描述了“三多一少”的症状,并基于这些症状,提出了“脾瘅”“消渴”“消瘅”等病名。

后世医家著作中,《古今录验》更有记载:“消渴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而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明确指出饮水多,小便频繁,食多是该病的常见症状,并指出其“尿甜”的关键症状。

而对于该病的发病病因病机,《素问·本脏》曰:“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指出脾脏虚弱是发病的重要原因。《脉经》也有提到:“脾胃虚,口干饶饮水,多食亦肌虚。”认为脾胃虚,即便吃得多,也会身体消瘦。

其中,脾阳虚是较为常见的病因,正如《脾胃论》有言:“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脾虚尤以脾阳易损而致不足为主。

那么,为什么脾阳虚会导致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呢?

这主要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从中医角度来看,脾属于消化系统的重要部分,脾的运化功能在机体整个消化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脾的运化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运化饮食水谷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二是运化水湿,将人体多余的水湿气化掉,避免体内湿浊产生,也即我们常说的导致湿气重。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的改变,一些不良的习惯往往容易导致脾阳虚衰,比如常见有:

一为饮食不节,过食肥腻、甘甜、辛辣或者饮酒过度,损伤脾阳,正如《脾胃论》中所强调的“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这是饮食不慎导致的脾阳虚衰。

二为思虑过度,劳倦失度。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过度的劳累与思虑,也会消耗脾阳,正所谓“脾主思”“阳气者,烦劳则张”,说的正是此理。

三为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经常待在空调下,缺少体育锻炼,纵欲过度,常喝冷饮等也会耗伤脾阳,导致痰湿积聚。

四为盲目服药,过用滋腻或苦寒之品损伤脾阳。

而脾阳损伤,则脾的温煦与推动功能下降,没有足够的热量鼓动水谷精微蒸腾化气,就会出现清气不升、水湿不化、精微不布。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等物质,上不能达肺,就会表现为口干唇燥,口渴欲饮,却饮而不解。中不能达胃,则胃失濡润,胃燥阳亢则表现为多食,易饥饿。下不能达肾,水谷精微等物质未被充分利用而直趋下泄,渗于膀胱,则见小便频多、味甜、尿糖高。

另外,作为水谷精微之一的糖分由于无法通过脾阳气转化为生命活动所需的精气神,以及运输到身体各处,留滞在血脉中,则导致身体消瘦以及血糖增高,超过正常范围。

时间一长,由于脾阳虚,阴寒内生,水湿内停,湿阻气滞,病人又会表现为胃脘胀闷、泛吐欲呕、神疲懒言,倦怠乏力,皮肤发痒等症状。

这些都是脾的机能下降,也即脾失健运的基础上造成的。

因此,温运脾阳,让脾脏的功能恢复正常,也是糖尿病的重要治则。

温运脾阳,标本兼治!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临床常用治法,然而,由于脾喜燥药升发,胃喜通药和降。所以,对于脾胃病,不能一味补虚泻实,亦不可用药太过。

对于脾阳虚的治疗,主要以温运补益为主。理中汤为《伤寒论》中治疗脾阳虚的代表方剂。该方偏重于脾阳虚,同时又有寒湿聚于中焦等病证的治疗,故用药时偏重于温补脾气兼燥湿升阳。

方用人参“主补五脏”,强脾胃之本;白术健脾胃之气,又燥湿利水;干姜辛热,辛能行气升阳,热能温中散寒;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医学实在易·三消症》中在对消渴病治疗的论述时主张用理中汤倍白术加栝楼根治疗。而《临证指南医案》也有记载,以附子理中汤加益智仁、荜茇等辨证治疗。临床实践也表明,在该方基础上随证加减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医案辨析:

吴女士,59岁,1年前因口渴善饥诊断为糖尿病,此后便一直服用口服降糖药与养阴清热中药,但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未见降低,并且甘油三脂也偏高。近2个月来,出现皮肤瘙痒剧烈,身体困重,精力突然下降,疲倦乏力,纳差,多食则胃胀,结合其舌象(舌淡苔白腻)诊断,辨证为脾阳衰微,寒湿内生所致,故以温补脾阳化寒湿治疗。方用理中汤和平胃散加减:干姜,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炙甘草,陈皮,厚朴,苍术,羌活,桂枝,泽泻,鬼箭羽,7剂。

复诊时据患者所述,口渴好转,皮肤瘙痒明显减轻,身体困重减轻、精神清爽、饮食倍增。嘱咐其按上方继续服用1个月,药后随访未再见口渴,皮肤瘙痒消失,精神体力逐渐转佳,已无困重感,监测空腹血糖平稳在6.0mmol/L左右。

在本案例中,患者诊断糖尿病后一直口服降糖药和养阴清热药,日久寒凉蓄积体内伤中焦脾胃阳气,以致脾失健运,寒湿聚集在体内,湿邪郁于肤表,阻滞经气,从而引起皮肤瘙痒。湿邪阻遏气机和清阳则表现为身体困重,疲倦乏力。寒湿困脾,又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则纳差、多食则胀。方用理中汤温中健脾化寒湿之源,佐以桂枝、茯苓、山药加强温阳健脾之效;平胃散燥湿健脾化寒湿之标,泽泻利水使湿邪外出有路;寒湿日久必导致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而瘀滞,故加以鬼箭羽行血散瘀。故此能明显改善患者脾阳虚寒湿内盛之症状。

【声明】: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