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吃粽子,选对了吃法,解腻、降糖、助消化……健康长久久!

文 / BTV我是大医生官方
2018-06-16 21:00

又到一年端午时,眨眼间,2018年已经过去一半了。

在感叹这半年中,不知在浑浑噩噩忙碌些什么的时候,又忽然想念起了粽子那迷人的味道了!

是的,又可以吃粽子了!!!

早在一个月前,各大超市就已经开始为端午节预热了,各种口味的粽子琳琅满目,蒸煮过后香气四溢,令人食指大动!

01

文化气息浓厚的粽子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算是我国文化积淀最深的食物之一,古人称粽子为“角黍”或“筒粽”。关于它的起源也有多种传说,其中当属纪念屈原的说法最深入人心。

这么一说,忽然感觉自己吃的不是粽子,是文化积淀深厚的精神食粮了!

粽子虽然经历了2000多年的变迁,但其外形并没有太多变化,不过口味上,根据各地区不同的饮食喜好,产生了较大的口味差异。其中最具“争议”的当属甜粽子与咸粽子的“争斗”了吧,每逢端午,“甜党”与“咸党”必定有一场“世纪大战”!

但无论是甜还是咸,都逃不过“好吃”这一词。虽然好吃但却不可多吃,否则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

02

粽子虽香,也不可多吃

粽子香甜软糯,好多人一口气就能吃5、6个粽子,这样的“暴饮暴食”对人体的健康损害是极大的,特别是患有以下疾病的人群,更应该注意。

1

胃肠道疾病患者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这种物质在进入肠道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担,影响肠道消化,长时间停留在胃里会刺激胃酸分泌。

所以一些胃肠功能不好的人在吃完粽子后,经常会出现“烧心”的现象,这就是胃酸分泌过多的一种表现,如果吃太多还有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甚至引发其他胃肠道疾病。所以这类患者要严格控制进食量,少吃或者不吃。

2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为了让粽子更加好吃,在粽子中人们往往会加入肉类,海鲜,豆类等食物,以此来丰富粽子的口感,但这时候的粽子就变成了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了。

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食用富含高脂肪的粽子可能会增加血液浓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容易诱发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这类人最好不吃或者选择油脂含量低一些的粽子。

3

糖尿病患者

一些粽子会加入红枣,豆沙,果脯等一些含糖量高的食物。糖尿病人如果不加节制,大量进食,就会引起血糖异常升高,加重病情,甚至引发生命危险。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建议不要进食糯米食品,如果实在忍不住要吃,也要严格控制进食量,避免血糖异常。

4

老人和小孩

老人和小孩的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如果吃太多粽子,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胃肠道问题,这类人群在进食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进食量。

小贴士

除了以上人群外,吃粽子最好要热着吃,这样相对于冷粽子来说,肠道更容易消化,如果凉了的粽子,不妨加热下再吃。

03

这样吃粽子,更解腻

由于粽子属于油脂含量较高、食物粘度较大的食物,在吃粽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搭配一些食物,从而起到缓解油腻,促进消化的作用。

1

粽子+茶=解腻

粽子相比白米饭热量更高,同时也更难消化,要么甜,要么油腻。此时可以喝点茶来进行解腻。超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等,配薄荷茶、绿茶。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清热去腻。特别油的粽子,如鲜肉、火腿、香肠等,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帮助消化。

2

粽子+水果=助消化

吃完粽子后,可以适当吃些餐后水果,如木瓜,菠萝等清甜消食的水果,不仅能够缓解吃完粽子后的油腻感,还能起到助消化的作用。

3

粽子+蔬菜=降血糖

吃粽子时,宜先吃一些新鲜的绿叶蔬菜。 研究表明,富含蔬菜的饮食对控制糖尿病、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和日本的研究发现,在吃主食前先吃大量蔬菜,能显著降低餐后的血糖反应。

小贴士

粽子属于粮食主食,一个中等大小的粽子所含的热量就相当于与1、2碗米饭的分量。如果当天有吃粽子,一定要减少当天其他主食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过多引起肥胖。

只要合理地进食,适当地搭配,端午的粽子一定能够成为一道节日美味,给家家户户带来美好的幸福!

别忘了转发给家人,让他们吃的更健康,过得更开心!

图片来源自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