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40岁突发糖尿病心脏病,这趟毫无预兆的“鬼门关到底有多可怕

文 / 糖医生
2018-06-11 18:55

临床案例

厨师长张师傅今年40岁,身高不到1.7米,体重却将近100公斤。三年前,在单位组织体检时被查出有糖尿病、高血压,于是开始服药治疗。

每次张师傅来门诊开药,我都建议他全面查查,但都被他婉拒,理由是没有不适症状。然而就在前不久,张师傅在公交车上突感胸闷,继而意识不清。幸亏被其它乘客及时发现,司机迅速将其送到附近医院,确诊是"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经过全力积极抢救,最终才得以转危为安。

出院后,张师傅打电话咨询我:"为什么病房里其它病友发生心肌梗塞时都有疼痛,而他发病前却没有任何感觉,难道糖尿病人的心脏病与非糖尿病人的心脏病有什么不一样吗?"

"的确如此",我回答说。

年仅40岁突发糖尿病心脏病,这趟毫无预兆的“鬼门关到底有多可怕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中国心脏调查"显示:大约四分之三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80%以上的糖尿病人最终死于心血管并发症。

与所有疾病一样,糖尿病性心脏病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患者的病死率及预后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遗憾的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简称"糖心病")常常被忽视或漏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患者对疾病本身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患者对"糖心病"的症状特点缺乏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糖心病"究竟在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年仅40岁突发糖尿病心脏病,这趟毫无预兆的“鬼门关到底有多可怕

第一,由躺到站,血压骤变

许多糖尿病人起床后,常常感觉一阵头晕眼花、眼前发黑、心慌、出汗,严重者甚至出现昏厥。测血压时发现:由平躺到站立时收缩压下降大于20mmHg或舒张压下降大于10mmHg,这种情况在临床被称为「体位性低血压」。

正常人在体位变化时,身体可通过提高血管紧张度和心排出量使血压基本维持正常,而糖尿病人由于高血糖使得支配血管的神经受损,致使血管不能及时收缩,从而导致一过性的血压下降。

「体位性低血压」正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特征之一。

第二,静息不动,心率照快

正常人运动时心率增快,休息时心率减慢。但有些糖尿病人即便是在安静状态下,心率也快,每分钟心率多在90次以上,同时会伴有心悸、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这是长期糖毒性导致迷走神经功能受损的缘故。

此外,还有部分糖尿病人表现为「固定心率」,即心率不随着活动或休息而增快或减慢,原因是患者控制运动和休息的神经同时受损,使心脏完全失去了神经支配功能。

第三,发生心梗,常无胸痛

普通的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缺氧时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即心绞痛)。但糖尿病患者即便心脏发生了严重的缺血、缺氧,也往往没有心绞痛症状,甚至出现急性心肌梗塞时仍然毫无知觉,这种「无痛性心肌梗塞」极易被漏诊或误诊,是导致糖尿病人猝死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患者的感觉神经普遍比较迟钝,使得疼痛症状变得轻微甚至干脆没有症状。

年仅40岁突发糖尿病心脏病,这趟毫无预兆的“鬼门关到底有多可怕

第四,年纪轻轻,照患「心病」

糖尿病人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不仅比非糖尿病人高2~4倍,而且其发病年龄也比非糖尿病人提前5~10年,许多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甚至急性心梗。

这类糖尿病人往往集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于一身,因而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风险增加,不仅发病年龄提前,而且病情更加严重。

第五,低血糖时,可无症状

一般说来,当发生低血糖时,患者会出现心慌、出汗等自觉症状,但也有些病程较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故发生低血糖时会没有自觉症状,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夜间,很容易诱发心血管意外或低血糖昏迷。

常言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糖心病」具有症状隐匿且不典型的特点,甚至发生心梗了病人也感觉不到疼痛,糖尿病人对此一定要有所了解,不要轻易放过反映心血管病变的蛛丝马迹。

即便没有任何心血管症状,也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如血糖、血脂、血压、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等)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本文作者:王建华,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