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暑湿仍当道,且看中医谈暑湿

文 / 心承智慧
2017-08-17 18:24

立秋早已过去,可这暑气还没有要退去的意思,此时的南方更是暑气未消、雨湿渐多。

你是否常感觉头身困重、提不起劲儿,哪怕睡得再早第二天还是会觉得头昏沉沉,消化功能好像也有些失职了,时常觉得胃部胀满……

这就是我们常说湿气重,那么湿气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夏季症状更明显呢?

立秋过后,暑湿仍当道,且看中医谈暑湿

湿气重

且从“六气”谈起

中医认为,自然界有六气,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主气。

“暑”为夏季的主气,夏秋交界之季为长夏,长夏又以湿气当令。

“暑气既盛,湿气亦重,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湿气与暑热结合,则为暑湿”

包括暑、湿在内的六气本来皆为自然界中正常的六气。而中医常说,致病皆可概括为太过或不及。太过则使得“六气”变为了“六淫”,由对人体无害,转化为有害。

立秋过后,暑湿仍当道,且看中医谈暑湿

六淫

暑为阳邪,多挟湿。其性炎热,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扰神。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着粘滞,趋下,易袭阴位。暑湿之气致病,发热较高,伴有头痛,身重体倦,肢体酸痛,脘痞胸闷。

所以当因为暑热而感觉到不适,或者出现上述所说湿气重的症状,则要当心暑湿致病了!

曹炳章在《暑病证治要略》中云 :“病之繁而且苛者 , 莫如夏月暑湿为最甚 。”

暑湿伤身,肺先受之。暑湿发病最先在肺卫,会出现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出等症状。

暑湿易困阻中焦。可使得脾胃失运、纳差。

需要注意的是,当出现暑湿感冒之时,切不可将其视为一般的风寒感冒,而使用姜汤、捂汗等方法进行退热处理。此时的发热无汗是因为暑热之邪侵袭肺卫所致,若以姜汤、捂汗等针对风寒表证的方法进行处理,无异于是火上浇油。

如何辨别风寒感冒和暑湿感冒?

风寒感冒发热轻、恶寒重,无汗,六清涕。

而暑湿感冒虽也会出现发热恶寒,但发热重,恶寒轻,还兼有湿邪内阻的症状。

如何预防?

上文也说到,“六气”本来对人体无害,当“六气”侵袭人体,浸淫太多而变成“六淫”,才会发为疾病。
那么如何才能使暑湿之邪不能侵袭人体致病呢?

夏季炎热,切不可贪凉而多食生冷、整日待在空调房中。炎热夏季亦需要适当汗出以排出体内湿气。喜冷饮是夏季湿气的主要来源之一。

中医认为,湿气进入人体有五个通道,即大椎、膻中、神阙、命门、涌泉

立秋过后,暑湿仍当道,且看中医谈暑湿

立秋过后,暑湿仍当道,且看中医谈暑湿

因此夏季要特别注意这些穴位所在部位不可受凉。要注意腰腹部的避风保暖,夏夜腰腹部要覆被而眠,这样湿气才不会从腰部和腹部入侵,造成腹部受凉引起腹泻。

夏季洗澡也不可因为天气热就用凉水洗澡,这样会使湿气更容易侵袭身体。应该用温水洗澡,才可更好的预防暑湿。

湿性趋下,湿邪易从足底入侵,因此夏季也要注意足底保暖。泡脚不是冬季的专利,夏季泡脚更有助于祛除从脚底入侵的寒湿之气。还可在泡脚的水中加入花椒,以达到祛除湿气的效果。

若夏季实在暑热难忍,可以饮用荷叶茶、竹叶茶、薄荷茶消暑止暑,减少饮凉。另外,还可通过饮用花椒姜枣茶、陈皮水等祛湿。绿豆消暑,薏仁祛湿,两者一起煮,也是是夏季绝佳的养生甜品噢。

还可通过艾灸关元、中脘、丰隆、承山、解溪、足三里,也可以达到祛湿的功效。

立秋过后,暑湿仍当道,且看中医谈暑湿

立秋过后,暑湿仍当道,且看中医谈暑湿

《内经》曰:上工治未病。以上说的只是一些日常预防暑湿的小方法,在暑湿真正致病之前预防它,使其无法轻易影响人体健康,或者侵袭人体之后无法发展成为“太过”。切不可将其当做治疗方法,有严重不适,还是需要去就医的哦。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立秋过后,暑湿仍当道,且看中医谈暑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