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水平与境界:没有神医
——孟长海/文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中午看了一篇关于民间中医和学院医生的文章,并和几个熟稔的同行交流了一些问题,在关于医学的问题上,主导者是从业者,其中引领方向并且做实际工作的就是医生,作为医生无论中医西医都是医学工作者,这本身就是一个主体,但是所有领域内的探讨,中西医常常是有分别的,也因此形成了对于医生水平和境界的不同判断。
一、中医的水平与境界
我们要说起中医的水平,很多人的内心会觉得老中医就是代表,在这个靠经验积累为主的专业领域,老中医会成为中医水平高的代名词,因此越老越吃香常常也用来描述中医的状态,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那么,这样的一种评判氛围,对于中医发展的影响是致命的,原因就是社会尊崇老中医信任老中医的环境下,年轻中医和中年中医发展是困难的,这个困难的状态一直延伸到到了大学对中医的学习,造成中医大学生以及中医年轻工作者的被动,在学习上知道很长的时间内中医不能够受到很多关注,已经做好了熬的准备;而在工作之后,进入医院很多年轻中医基本上也是缺乏发展中医的空间,这就导致了一种对年轻中医力量的忽视,而年轻中医必然需要生存,这样选择短平快的模式也成为必然,这样的局面就是中医教育的西医化,年轻中医的西医化。
照理,老年中医的发展基本上可以独立运行在中医领域当中,无论是从事经典还是时方,老中医比较年轻中医要多出很多的资源,特别是国家评定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称号等之后,年轻中医的阵地就更加的萎缩。在这个老中医群体中,什么是最好的中医呢?
这里边其实就是缺乏标准的。说国医大师、名老中医水平高,事实并不如此,在很多时候评定的称号更加兼顾了社会贡献和地位,而与医术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在此之外,因为地域的原因,对于名医的认识也是不同。一些名医是其他地方的,虽然国家的头衔,但是对于另外地方的群众百姓并无影响,这样的名医口碑并不重,而影响力寄托在于学术影响,通过子弟和学业传承而成了名医。
这是官方的以及学术继承方面的名医认识,而很多中医并不是能够得到官方认可。这样的医生很多,有些在医院工作,有些在民间,有些在大医院,有些在基层,这些人很多时候是被群众传颂的名医。记得我早年的工作单位有一个儿科医师,在当地的影响很大,虽然只是主治医师职称,但是病人十分的多。这样的人在业务量上比起大医院的专家毫不逊色,但是只是在局部的影响,而对于整个大环境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单论中医的水平,不好判定。一些大名医,但是不一定都能够治好疾病,而一些乡间医生也能很好的救死扶伤。一些国家级名医也不能够很好的处理病情,而一些年轻的中医则可以做到。
所以,历史上以及近代的很多名中医,基本上成名都在中青年时期,这源于过去医生缺乏以及他们聪颖并进行临床的早实践,在长期行医当中有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和病人口碑,因此形成老中医,奠定了医术地位,而如今年轻中医则少了这样的机会,没有病人锻炼,制约了青年中医发展,从而将中医成名严重的推迟了,而因为退休机制的影响以及老中医存在的强大势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年中医的发展和水平认可。
二、西医的水平和境界
西医的水平认定比较容易,这个依赖于实验室和技能操作的医学模式,比较直观于医生水平的判断。因此,在西医领域长期以来是可以形成专家的,这个专家氛围与专业的分化密切相关,尽管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与从事职业的长久影响并不大。这样的情况造就的是医学专家的老年化与年轻化并存,这在西医是比较普遍的。很多年轻的西医尤其是外科领域,年轻专家也是大有人在。
当然也不是说西医没有老专家,只能说在实际的操作技能方面和实验室检查判断上,年轻人更加有优势,能够很方便的接受并尝试最新的技术,而学科分化又为他们提供了机遇。
这样的状态,是西医与中医的不同。西医更加直观,也更加适应于年轻人去操作锻炼,由此形成了西医医生医术的高低,也因此虽然我们对老医生充满尊敬,但是很多时候年轻的西医医生同样是行业的翘首。
这样的水平与医学的境界,就很容易结合起来。一方面西医不依赖于年龄,因此在这个行业领域更容易因为掌握新技术而产生对论资排辈的冲击,另一方面因为知识更新更容易让老医师在职业发展中找寻到危机感。由此形成不了老医生对青年医生的强大影响力。
三、如何评判医生水平和境界?
前边讲了中医,也说了西医与此的差异,从而我们应该清晰于中医在培养人才上与西医的不同等模式,这样也就造成中西医论战以及中西医沟通中产生的问题,这个关键就是中医青年人的西医化靠拢以及老中医对青年中医西医化的愤愤不平。但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中医的职业对年轻人的机会不多,成名医几无可能,或者局域小的范围,大的没有。这样的模式产生了一批中医中的中西医结合学者,他们在自己环境中找寻存在的意义以及生存空间。如果没有西医的技术学习,他们就抓不住与其他医生平等的机会;如果恪守中医的学习和实践,在很长时间内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时间耗不起。
这样就出现了老中医、青年中医、西医的水平判断,青年中医中有产生了中医西医结合的群体。当前有一些人在对中医西医的认识上存在问题,将两者割裂出来。就有一些人讲中医学习了西医,就是洪水猛兽,生怕中医由此忘了、亡了;而前时国家推广的西学中也是引起了非议,有人认为是强迫主义。这样的情况,对于医学来讲,应该如何看待?核心之一就是理清楚医生水平和境界的判断。如果在这中间能够形成一种对医生医术的肯定模式,那么即使从事中医或者西医或者中西医结合都能得到肯定,自然这样的认可就会越发的多起来。而当前,条块的分割至少导致了很多人找不到存在的方向以及自我价值评价的标杆。
因此,我个人的建议,对于医生水平和境界的判断,应该统一于整体的医疗卫生事业和为百姓的服务当中来,这样的认识就必须从国家的政策层面对中医西医的力量认识有个层次的把握,那就是不能用中医的发展状态与西医的状态同时并论。前段时间国家评选了名中医,实际上,西医也应该评,中西医结合也应该评。但是在真正操作的时候,那些西学中或者中西医结合的医师在选择上是被动的,他们的认可对于行业评定是迷茫的。
因此,我感觉应该倡议一种名医的水平判断,那就是如何认识医生的问题。我感觉医生医术是可以分为几种的:
一是神医。无论什么病,都可以治疗,可以治好。这样的医生生活在小说中和历史传闻中,现实没有。
二是大医。这类医生应该是当今所有医术的大集成者,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在中医西医以及当代最好最优秀最有效的技术当中,德艺双馨。
三是专家医。这类医生依据与专业的分化,中医西医都有。中医可以有经方医,时方医以及内外妇儿的分化。无论中西都是在一定的领域有权威的医生。
四是局域名医。可以依据区域分化,国家省市区县以及乡镇或者村级的组织分化,并在其中成为一定影响力医生。
由此,我认为未来更加有价值有水平的医生,当属大医。大医的评判应该是不立门户的,不因为自己中医西医,而是全面的承接中西之长的医生。如果这样的评价机制形成,也就很容易破除中医学习西医、西医学习中医的门户之见,也才能真正的融中西医学为一炉而形成我们中国自己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