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这样看待心理疾病的
全文共1243字,阅读大约3分钟
近年来,中医学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由于“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一般情况下,情志健康、有所寄托的人,也是生理上最能保持健康的人。精神稳定乐观,神思就稳定;神思稳定,气血就平和;气血平和,就有利于保护脏腑功能;脏腑功能正常,人就远离疾病和衰老。若是生活无目标、无信念,精神萎靡不振,则无以激发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时间久了就会减弱原本强健的脏腑功能,使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和身体得不到有益的滋养,疾病将随之而至。
人生在世,凡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胜利和失败共存,光明与黑暗相间,这原本是很自然的事。有志之人,不为失败所挫,不为黑暗所困,从不气馁,从不泄气。不良情绪的产生是由于生理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造成的。面对人生重大转折和突发事件,不少人缺乏精神准备,自我心理与客观现实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要加强心理调适、保持心理愉悦有助于心理健康,要求人的意识要理智地控制大喜大怒与忧虑悲伤,不凭感情的冲动来对待事物,遇喜事要保持冷静,遇伤心事要把得失看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三国时名医华佗,不畏杀身之祸,以激怒疗法治愈太守笃病的事迹,见于《后汉书》的记载而广为人知。他还“晓养性之术”,极其重视心理健康。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中,专有“养性”之论,不仅整理了唐以前有关调神养心方面的论述,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七情的刺激是三大类致病因素中的一大类,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在其所著《儒门事亲》中就极为重视心理治疗。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使人们身心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发达国家心身疾的发病率已占到疾病谱的80%。我国大城市中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已占约40%。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紧张刺激对人的精神、躯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
各种资料都表明了情志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这为中医心理的治疗提供了时代背景,时代迫切要求解决当前困惑人们的精神压力。国内首席中医心理专家汪卫东教授的非药物疗法(TIP)技术经过20多年的临床经验应运而出。非药物疗法(TIP)技术从人格出发根源上治愈强迫症、抑郁、重度失眠、精神障碍康复等心理疾病。
【审稿专家】
汪卫东:北京西鹤年堂中医医院院长(原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医心理主任医师、国内首席中医心理专家,擅长对强迫症、抑郁症、重度失眠、精神障碍康复等心理疾病治疗。
【汪卫东教授与TIP疗法】
汪教授独创的TIP(非药物)疗法开创性的将中医与心理学相结合,从人格出发根源上治愈强迫症、抑郁、重度失眠、精神障碍康复等心理疾病,住院2-4个月即可回归正常生活,并且基本无任何药物副作用与复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