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仅3味,阳虚便秘特效方,还可治疗9种疼痛疾病!

文 / 满大说健康
2022-03-29 20:18

今天要介绍的方子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堪称阳虚便秘的特效方,它就是——大黄附子细辛汤。

本方始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为后世温下剂的祖方。原书用于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等症。民国陆渊雷在其《金匮要略今释》中引《类聚方广义》治寒,朐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掀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因此,本方除可用于治疗便秘,还被广泛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急性单纯型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腹股沟疝等属寒积所致者。

[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二枚(12g), 炮细辛二两(6g)。

[用法]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本方所治之证,乃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入于内,阳气不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或胁下偏痛。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寒实阻于肠间,传化失职,以致大便不通;

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

阳气内郁,不能布达四肢,故手足厥冷;

舌苔白腻,脉弦紧,均为寒实之征。

因此,本方主]寒积里实证。辨证要点为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

本方主治证的病机为寒实内结。在治疗上,根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治寒以热"、“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治宜温通寒凝而开闭结,通下大便以祛积滞,温里散寒以止痛。

方中重用附子辛温大热,入心、脾、肾经,温里散寒,止腹胁冷痛,《名医别录》卷3载其治“心腹冷痛",《本草从新》 卷4谓其“大热纯阳……沉寒痼冷之证”。

因其寒实内结,故用温药以祛其寒,同时需泻下之品以通其结,大黄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肠经,功能泻下通便,荡涤里实积滞,与附子相配,寒温同用,以奏温下之功。

细辛性味辛温,主入肺、肾二经,兼入肝、脾渚经,“利九窍”(《神农本卓经》卷2),“温中下安五脏”(《名医别录》卷1),方中用之,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以温散脏腑之积冷,用以为佐。

方中大黄,性昧虽属苦寒,但得附子、细辛之辛热,则苦寒之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三药合用,具有寒温同用,相反相成之配伍特点,而成温通寒积之剂。

仲景治寒邪深伏阴分时,常以附子与细辛相配,如麻黄细辛附子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方以附子、细辛与麻黄同用,功在助阳解表;

本方(大黄附子细辛汤)主治寒积里实之证,以附子、细辛与大黄相配,重点在于温下寒积。

二方仅一药之更,即变解表为温下。仲景用药制方微妙之处,于此可见一班。

另外,麻黄细辛附子汤中附子只用一枚,此方附子则用三枚,所以然者,麻、附、细辛是三味温药,只相助而不相制,故附子一枚即可。此方大黄苦寒且系三两,若只用附子一枚,岂不为大黄牵制,阻碍其逐寒兴阳之功。

两方在一味药和用量上的出入,而主治各异,于此可知,古人的用药制方、法度严谨,而有泛应曲当。

[总结]

1.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剂。

再次强调,本方以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臼腻,脉弦紧为证治要点。

2.临床加减法

若腹甚者,加肉桂以温里止痛

腹部胀满,舌苔垢腻,积滞较重者,厚朴、木香行气导滞

体质虚弱者,加党参、当归等以益气养血补虚。

3.需要指出的是,本方功专温下若实热内结,正盛邪实,殊非所宜。服用本方后若大便通利,则可转危为安;若药后大便不通,反见呕吐,肢冷,脉细,为病势恶比之象,应特别注意。

名家注选:

1.徐彬:“偏痛为实邪,况脉紧弦,虽发热,其内则寒。正《内经》所谓感于寒者,皆与热病也。但内寒多,故以温药下之。附子、细辛与大黄合用,并行而不悖,此即《伤寒论》大黄附子泻心汤之法也。”(《金匮 要略论注》卷10)

2.张璐等:“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异之。寒热合用,温攻并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录自{医宗金鉴》卷30)

3.吴塘:“此邪居厥阴,表里俱急,故用温下法以两解之也;脉弦为肝郁,紧,里寒也;胁下偏痛,肝胆经络为寒湿所搏,郁于血分而为痛也;发热者,胆因肝而郁也。故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温病条辨》卷3)

珍藏“杏林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