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报道:马衍平:中医路上的追梦人

文 / 阿豪健康
2022-03-21 00:12

他师从名老中医唐学游,被评为“江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先后在省级和国家级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先后被授予抚州市、临川区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担当实干优秀院长”等荣誉称号,他就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主治中医师马衍平。 新闻热线:13687906088 报料邮箱:[email protected]

今视频讯 他说,一名医生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应当是高尚的医德和优良的医术并重。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以弘扬中医国粹为己任,用医者父母心悬壶济世。他师从名老中医唐学游,被评为“江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先后在省级和国家级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先后被授予抚州市、临川区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担当实干优秀院长”等荣誉称号,他就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主治中医师马衍平。 受父亲影响走上中医路 1970年1月,马衍平出生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展坪乡马家村一个贫穷家庭。家里人口众多,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四。70年代,农村地区普遍很穷,很多家庭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每天靠吃一些稀粥稀饭来充饥,更别想鸡蛋、猪肉之类的了。马衍平比别的小孩要幸运,他父亲是一名中医医生,经常免费帮患病的乡邻治病。为表感谢,病人就会送一些鸡蛋、腌菜、大豆等农产品到他家,这让马衍平一家能在温饱上得以解决,也让同村的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他父亲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因此受到十里八村村民的爱戴,在当地具有崇高的威望。 在当地,马衍平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有名气的骨伤科中医,在治疗跌打损伤方面有独特的技术,很多摔断了骨头的患者,经过他父亲用手一捏、一拉,打上石膏,用夹板进行固定,缠上绷带,再吃上几副中药,不出十天半月就愈痊了。小时候的马衍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家里摆放着一大堆坛坛罐罐,里面装了父亲制作的各种中草药粉末、药丸、药膏,还有弥漫在家里的中药味和来找父亲看病的一张张陌生的脸。 “很小的时候就记得,父亲经常去附近的山上和田间地头采挖草药,有时也会到药店里面去买一些草药,经过挑拣、烘炒、焙干、醋制等程序,用碾槽碾成很细的粉末,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制作成水丸或蜜丸让患者服用。”马衍平说,“那些小小的药丸,帮很多患者解除了疾病之苦。”不仅如此,他还看见父亲用采挖来的草药,熬制浓缩成药膏,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特别是那些伤筋断骨的跌打损伤病人,在没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情况下,父亲仅靠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来给病人诊治,患者总是愁眉苦脸来,高兴而归,这让小小年纪的他目睹了中药的神奇疗效,耳濡目染之下,他立志要向父亲一样做一名为民解除病痛的中医师。 立志把中医发扬光大 7岁的时候,马衍平开始就读小学一年级,也就是从那个时候,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辨认草药和上山采挖草药。父亲手把手教他,口口相传,他学得很认真,为他后来的行医道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马衍平说:“中医传承,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会更好些,是对大学院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补充。” 事实上,几千年来,“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师承教育都是中医药薪火相传的法宝,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和有效途径。随着2017年《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以及2018年《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中医药师承教育更是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提倡和支持。 至今,马衍平依然可以背诵当年父亲教他的草药歌诀:“生毛能肖风,黏泥拔毒功;中空能利水,有刺能排脓;茎方善发散,骨圆退火红;叶缺能止痛,蔓藤关节痛……” “现在很少去采草药了,都是直接购买”,马衍平说,“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草药资源破坏严重,野生药材数量普遍下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马衍平说:“不仅随着父亲学习中医,还学习做人。父亲把病人的利益和需要永远摆在第一位,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深夜或凌晨,只要病人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碰到家庭困难的村民,还经常贴钱给病人。父亲说做事先做人,做医生先做好人。只有考虑病人比考虑自己多,才配当医生。学做人,是一生一世的事。” 在父亲言传身教下,马衍平一边学习中医技术,一边努力读书,13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福建省莆田中医学校。 在中医学校就读时,马衍平格外勤奋,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大量的中医经典理论书籍。 三年后,马衍平从中医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从而开启了他追梦中医的梦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的第一次医患交道其实并不顺利,反而和患者起了冲突,不知是自己不够自信,还是没有表达清晰,反正患者和家属就是对我不相信。”马衍平笑着说。“患者不信任的态度让自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委屈。” 在反思了自己的表现以后他选择向父亲求助,于是他懂得了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懂得了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需要兼具医德和医术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口碑。为了提高技术,他于1987年和1988年在抚州市中医院进修。 马衍平是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望的人,也是一个永不满足现状的人。为了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骨伤科疾病发展的新动态,马衍平决定去北京进修。在2000年到2009年这十年间,马衍平每年用一个月的时间到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自费进修。那时他在医院已是很有名气的医生了,很多人表示不理解。马衍平说:“进修后,你才会发现中医的博大精深。” 马衍平介绍,比如腰痛,以前一般会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来到了北京进修,才发现引起腰痛病的原因有数十种,那时候我们听都没有听说过,比较常见的有肾虚、腰部骨质增生、骨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狭窄、腰部骨折、椎管肿瘤、腰部急慢性外伤或劳损、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 在北京进修后,马衍平逐步形成了对骨伤疾病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经验。一直到现在,临川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依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伤筋痛,断骨痛,见到马医生什么筋骨都不痛…… 马衍平对患者的热情与照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病房里,一名患者说:“马医生不仅医术高明,心地也很好,他对我们病人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有他给我治病,我心里踏实多了。” 在工作中,马衍平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如果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尽量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 梅花香自苦寒来 对于很多医生来说,上班时间很累,下班后最怕的是被病人打扰,但马衍平却不同,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每位病人,便于与病人沟通随时掌握病情。一位30岁的女士因摔跤导致骨折,慕名找到马衍平治疗。由于整复顺利,而且在随后的2个多月里恢复得不错,这位女士专程来到医院将一个装了1000元现金的信封塞到马衍平手里,被他当场予以拒绝,马衍平说:“给病人治病是医生的天职,这是医生应该做的。”后来,这位女士前往广州打工,因此无法按时到医院复查。便通过电话接受马衍平的康复指导,每次都给予耐心解答,指导她在当地医院接受什么样的检查,提醒她平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马衍平还利用业余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他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给病人看病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他认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细心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减少了医疗纠纷发生。 在年轻医师的培养上,他结合自身经历,以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经常用社会上、医疗中的一些实例引导他们,采用多形式教学方法,提高年轻医生及实习医生临床思维以及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马衍平先后被授予抚州市、临川区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担当实干优秀院长”等荣誉称号。 谈起中医的未来,他说作为中青年一辈,更需要对中医传承发挥到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要遵从前辈们的指引、学习经验,也要为年轻医生做好榜样,坚定他们走中医发展道路的决心,做到对病人认真负责,对医术精益求精,让更多百姓能够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 他说,他要在专攻的中医事业方面,要争做新时代奔跑的追梦人,跑出中医的好成绩。(文/图 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