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针灸五总穴,学习针灸一日便可入门!
导读:孔子在《论语•述而》提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们在临床上需要这种举一反三的本领,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拓宽、放大。就像本文的五总穴,作者基于前人经验,举一反三,大大延伸了这些穴位的使用范围。
五总穴的应用体会
针灸治病的各种歌诀,多是前人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为了便于记忆和运用而撰写的体裁,其文多流畅自然,朗朗上口。
“五总穴歌”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的“四总穴歌”基础上增加了“胸胁内关谋”而成,概括了面、口、头、项、肚、腹、腰、背、胸、胁等部位的许多疾病的按症取用,在临床中颇具实效。
兹就个人体会所及,按其顺序分述如下:
丨肚腹三里留
足三里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脉气之所入,为合。针刺深度为1.2~1.5寸;灸三壮至百数十壮。
针感可从小腿部向下放射至足背;仰卧伸腿取穴时,针感间有向上扩散至膝盖的。
进针垂直刺入至1.5寸深度时,若针感未能达到上述放射扩散者,可将针稍稍提上2~3分后,再略向小腿外侧刺入。
足三里穴为调整胃肠功能和有关消化道疾病的主穴;并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经常针灸能增加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笔者在临床上常用于:
一、腹部:仅针本穴即有效。若阑尾炎所致的腹痛,可配右侧外陵穴,概用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可立即缓解疼痛。
二、慢性肠炎:配天枢、大肠俞,用提插补法,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三、细菌性痢疾:天枢、大肠俞;伴有发热者,加曲池;恶心呕吐者,加内关。操作手法除天枢穴用平补平泻法外,其余诸穴概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日针1次,一般2~3次即效。
四、胃酸过多症(经常泛酸水,属胃寒范畴):配风池、大杼用捻转泻法,足三里结合留针。已验证多例。一般2~3次即愈。
五、水肿:配三阴交、阴陵泉,用捻转泻法。针前将针体涂上凡士林或油类,出针时不按闭针孔,使其泄水。
六、高血压:配风池、曲池、三阴交;伴失眠者,加神门;伴心悸亢进者,加内关。概用捻转泻法,留针10~20分钟。日针1次,15次为1疗程。足三里穴古人认为有:“升清降浊之功,导痰行滞之力”。笔者曾在“针麻拔牙82例简介”一文中(详见《浙江中医药》1977年第5期)介绍,有46例高血压患者,都加针足三里穴。留针15分钟,使血压下降而顺利拔牙。
七、血丝虫病流火(淋巴管炎)、大脚风(属于古代文献寒湿脚气范畴):流火,配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用提插泻法,出针后不按闭针孔,可流出稠水,日针1次,能加速消退红肿;大脚风(因流火多次发作而形成):配绝骨、三阴交,用捻转泻法,宜粗针刺(26或28号针),出针后不按闭针孔,使其流出稠水,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对早期病例缩小腿围的效果较好。
丨腰背委中求
委中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足太阳脉之所入,为合。针刺深度1.2~1.5寸,古代文献多谓针0.5~0.8寸,禁灸。
针感可从小腿后侧向下放射至脚底,以麻木感为多见。进针时针尖稍偏腘窝内侧刺入,应避开约纹(在约纹上进针较痛)。
委中穴为治疗腰背疼痛及膝关节炎的主穴,对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失水引起的腓肠肌痉挛、中暑、疔疮等症也均有良效。
一、腰肌扭伤:配合腰部压痛敏感点的穴位(如压痛敏感点在肾俞的,配以肾俞穴;在大肠俞的,配上大肠俞穴等)。委中用捻转补泻手法,结合留针,腰部穴位用平补平泻手法,运针10~20分钟,一般出针后症状即感减轻,日针1次,3~4次后,多获痊愈。
二、腰肌劳损:取穴、手法,与上相同。委中穴应用捻转补法结合留针,腰部配穴施平补平泻手法(使患者不感到针下感应难受为宜),运针10~20分钟,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三、膝关节炎:配犊鼻穴,用捻转补泻手法(虚补实泻)。如关节畏冷者,加梁丘穴。隔日针1次,以10次为1疗程。
四、急性胃肠炎的腓肠肌痉挛(霍乱转筋):配尺泽、承山,用捻转泻法留针10~20分钟,效果良好。
五、中暑:配人中(斜刺)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十宣(十指头)点刺出血,委中刺络放血。
六、疔疮:在本穴放血有显效。回忆1935年间,我在医校毕业不久,见有一村人忽在人中处出现一小疮,始觉麻木不适,经3~4小时后,红肿及面,口唇上翻,来势颇凶,即请民间医诊治,断为“反唇疔”后,令患者双手并举贴壁上,双脚挺直,医者手蘸温水,拍打膝弯内,使委中穴的静脉怒张,再用三棱针刺破,任其流出黑血;并在口唇疮上捣敷鲜紫花地丁(连根,放食盐少许),露出疮头;约经2~3小时后,其病若失,因其疗效卓著,至今记忆犹新。
后读《治疗汇要》中:“委中穴刺之,不独疔疮有效,即如痈疽发背,红肿疼痛,及脚膝风湿,即往杖跛足者,针之亦效”,上述针刺放血的操作正与该书记载雷同。
丨头项寻列缺
列缺穴,归属于手太阴肺经,为手太阴之络穴,别走阳明。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针刺深度0.5~0.8寸,古代文献针刺较浅,仅2~3分;灸三至五壮。针感多系局部酸胀,间有向手指放射者。进针时针尖略向内侧垂直刺入。
列缺穴主治咳嗽、哮喘、痰涎壅盛、头痛、颈项强痛,以及腱鞘炎等疾病。
一、头痛:配风池、百会、太阳,概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10~20分钟,一般均可立即缓解疼痛。
二、咳嗽:配肺俞、天突,用平补平泻手法,一般2~3次即可奏效。
三、哮喘(发作时停喘):配合谷、定喘(大椎穴旁开0.5寸),用捻转泻法,留针10~15分钟,常可立即缓解喘息。
四、颈项强痛:配风府、百旁(大椎穴上二寸旁开一寸),用平补平泻手法,结合留针。交替运针10~15分钟,一般2~3次即可转松。
五、喘息痰壅(多见于老慢支患者):配肺俞、中府、云门,用提插补法,每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在喘息胸闷严重时,针后常可立即缓解。
六、腱鞘炎:配阳溪、合谷,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加艾条灸10~15分钟,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丨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归属于手阳阴大肠经,为手阳明脉之所过,为原。针刺深度0.6~0.8寸,灸三壮。
针感可向食指端及手掌心放射,亦间有向前臂放射至肘、肩等处。进针时垂直刺入,如欲使针感从拇指放射,则可靠拇指侧进针。
合谷穴为头面和口腔疾病的主穴,同时,对热病发汗、止汗,及消退慢性病的发热也具一定效果。
一、牙痛:宜按上牙痛和下牙痛配穴,上牙痛配下关穴;下牙痛配颊车穴。概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10~20分钟,多能立即制止疼痛。
二、齿龈出血(维生素C缺乏症):仅针本穴,用捻转补法,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可使血止。
三、急性扁桃腺炎:配内庭、天突(针尖向下刺)、少商(点刺出血),伴发热者加曲池穴。概用提插泻法。合谷运针时,可嘱患者作吞咽动作,至疼痛缓解出针。
四、急、慢性咽炎:配曲池、天突(针尖向下刺),急性用捻转泻法,慢性用捻转补法,1~2次即可奏效。
五、热病的发汗、止汗:配复溜穴,运用捻转补泻手法。发汗,泻合谷,补复溜;止汗,补合谷,泻复溜。
六、慢性病的发热:配曲池、大椎,用捻转补法,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对风湿热也有效。
七、腮腺炎:配颊车、翳风、曲池,操作方法:曲池、合谷,用捻转泻法;颊车、翳风用平补平泻,并加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一般2~3次即可见效。
八、早期面瘫(伴有面部肿胀者):除取用面部穴位外加针合谷,可使面肿消退。
九、荨麻疹:配曲池、三阴交、血海、风门,用捻转泻法,一般2~3次即效。
丨胸胁内关谋
内关穴,归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为手心主之络,别走少阳。针刺深度0.8~1.0寸,灸五壮。针感可向上从肘放射至腋、胸,亦可向下扩散至指端。进针时欲使针感向长放射,针尖宜偏向尺侧进入;欲使其向下放射,则可偏向桡侧刺入。
内关穴主治胸腹部各种病症,如胸痛、胃痛、心绞痛、肝胆痛、呕吐、心悸、房颤、心动过速、膈肌痉挛、疟疾等。
一、心动过速:配风池、神门,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10~15分钟,一般3~5次即可见效。
二、胸痛(包括心绞痛):配支沟、曲池,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10~15分钟,常可立即缓解疼痛。
三、心悸:配神门,用捻转补法,留针10~20分钟,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四、房颤:单针本穴,用捻转补法,留针10~20分钟,针感必须掌握向上放射至胸部,常可立即停止发作。
五、胃痛:配中脘用提插补法,内关用捻转补法,常可立即止痛。
六、妊娠呕吐:配穴、手法,均与胃痛同。
七、胆绞痛:配肝俞、胆俞、阳陵泉,肝俞、胆俞用平补平泻;阳陵泉、内关用捻转泻法,留针10~20分钟,一般即可缓解疼痛。
八、肝痛(血吸虫患者肝肿大者常剧痛):配阳陵泉,均针右侧,用捻转泻法,留针10~15分钟。常可立即止痛。
九、膈肌痉挛(呃逆):配膈俞、脾俞、中脘,内关用捻转泻法,留针10~20分钟,其余皆用平补平泻手法。
十、疟疾:配大椎穴,用捻转泻法,须在疟发前1~2小时针刺,一般即可停止发作。
以上诸症中针刺内关时,针感均宜掌握向上从肘腋放射。
十一、中指屈伸不灵(弹响指):单针本穴,用捻转泻法,必须使针感向下放射至中指端,立即可使伸屈转灵。
请陛下翻牌子
「有用就扩散」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别人也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