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前线药师的自述:抓中药那些年犯过的错

文 / 百尺小生悟健康
2022-03-11 00:11

回想起来,自己抓中药断断续续也有四五年的经验了吧,当然这期间也曾犯过错,记忆比较深刻的就有两三次。

最早一次是在诊所时,那时候还是个学徒,照着老医生的方子抓药,把中药元明抓成了元胡,因为是草书,犯了这样的错误。

后来,患者找回来说这个元胡怎么冲服?因为当时老医生有交代这包用来冲服,这才意识到原来抓错药了。

元明就是玄明,有软坚泻下通便的作用,和芒硝一个家族的。其实朴硝、芒硝、玄明都是通过硝盐煎炼而来的,功用相同,只不过朴硝杂质多,芒硝质地较纯,而玄明粉质更纯而已。

第二次是在药店时,当时虽然没有抓错药,但当时自己的话如今回想却让自己无地自容。

一般拿来一张中药方先是审方,然后找药,把对应的药斗拉出来,然后顾客去估价,最后才开始抓药。

就在抓完药准备打包时,顾客问了一句:你不核对一下吗?当时的我大言不惭地说,就我一个人抓不用对了,抓中药都好几年了。

当时顾客说了一句,小伙子,搞这行还是务实一些比较好……

直到后来,考了执业药师才知道,这与几个人抓无关,也和几年的抓药经验无关,而是抓中药必走的流程: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发药。

所谓无知者无畏,大概就是这样吧。

还有一次是在中医馆,当时的工作就是在中药房抓中药,中药品种多,工作量也非常大,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当时抓错的是一味很普通的中药,把决明子抓成了石决明,后来顾客找上门来,因为顾客之前有抓过所以认得药。

这件事其实是后来组长告诉我的,因为当时顾客来的时候她怕闹矛盾,机智地把我支开了。

后来她问我,这个行业是不是得小心谨慎?很惭愧,我为这样的低级错误懊悔不已。

还有容易犯错的就是中药别名,有些医生学的是老医书,用的是中药别名,有的医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医生专写一些三个字的中药名。

所以说,有看到一些别名或者没有听过的中药名时,一定要查查资料,不能想当然,更不可凭经验去猜。

有了几次犯错经验后,后来我变得小心谨慎,毕竟抓中药这种事按顾客的说法,说重了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那如果作为一个顾客去抓中药,要注意什么呢?

一张中药方拿来,店员如果告诉你,哪个药没有,如果这个药是重要的药,或者一个方子里有两三个都没有,那显然是抓不了了。

还有就是有的店员告诉你,炒麦芽没有用麦芽代替可以吗?问了这句说明店员是负责任的,毕竟炒麦芽和麦芽还是有区别的,又比如酸枣仁用炒酸枣仁替代,麸炒白术用白术替代。

其实生品和炮制品功效方面是有所区别的,最好还是不要随意替代,而这一点在有毒的药品中更不可替代,比如附子。

还有的店员会拒绝抓药,比如细辛有小毒,书中学到的是细辛不过钱,也就是说细辛的用量不超过3克,要是超过3克就不抓了。

严谨的态度虽然好,但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说细辛超过3克就不能抓,可以问顾客是内服还是外用,或者有没有吃过,再或者请开方医生确认一下。

还有就是中药用法,比如先煎后下另煎等,药方中如果有这样的药,就可以要求店员另包,比如常见的龙骨牡蛎,砂仁豆蔻等。

我自己抓药的时候,像酸枣仁、法半夏、火麻仁、栀子、苦杏仁这样的药都要捣碎一下,以便在煎煮时让药效更容易煎出来。

最后一点是如果店员对药方中的字迹辨认不清,或者对某味药凭直觉或靠猜的时候,那最好还是别抓了。

从药这么些年,越来越有体会什么叫无知者无畏,包括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也有这样的体会,这个行业就是学得越多反而越谨慎小心了。

反观少数药店店员,有的就是做销售出身,学的都是销售路子,胆子也大,比如感冒就是感冒药加消炎药,再来点保健品维C,销售额提升了,业绩也提升了,老板也喜欢……

然而,搞药还是谨慎踏实地搞吧,万不可在业绩与安全用药间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