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个老中医的纠结
这是我小时候听一个中医讲过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老中医,在村里开了一个诊所。后院是住房,前面临街的是诊所。
老中医坐堂诊断,开处方;儿子小中医是他唯一的徒弟,一边管抓药,一边跟着父亲学医术。
老中医有个“三不收费”原则:穷人看病,不收费;行路之人看病,不收费;“孝廉”看病,不收费。
村里有个为富不仁的财主,他太太给他生了四个闺女,就是没有一个儿子。
这一年,他太太怀孕以后,太太的婆婆,也就是财主他母亲让一个算命先生给算了一下,说她媳妇怀的是个儿子。
婆婆一听,这可不得了。既然媳妇肚子里怀的是儿子,是家里传宗接代的后继之人,那就由不得她自己胡吃海塞了。
婆婆给媳妇弄了一个饮食名单。原来吃三顿饭,现在给媳妇一天改吃两顿饭了。早上,稀粥就咸菜;晚饭,咸菜就瞪眼米汤。
十月怀胎,生下来一看,果然是个儿子。全家皆大欢喜。尽管把个原来很正常的媳妇饿成了黄花菜,好在奶水充足,因为喝进去的稀粥都变成了奶水。这是婆婆最高兴的事。
出了月子的时候,眼看媳妇饿得奄奄一息,只剩下半条命,人软的都下不了炕了,婆婆担心把媳妇真的饿死没人奶孩子,就给媳妇放话说:“现在我不限制你,你可以随意吃东西了。”
人饿极了的时候,吃什么都香,也没有饥饱了。财主太太不住气地连吃了三天,吃撑了,得了一个食顶疯。动不动就抽搐着昏死过去了。
老中医被财主请了过去。他给病人把脉诊断以后,心里知道,这就是饥饱不均弄出来的毛病。但他故意把病情说得非常严重,吓得财主急忙给老中医说好话:“你一定要救救我儿子他妈。你要多少钱都行。我家啥啥都缺,就是不缺钱。”
老中医说:“你太太这病是饮食引起的,这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得慢慢来。你们要有个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随后老中医给病人开了几服中草药。当然,药也是吃老中医诊所的。
这药断断续续一吃就是三年。病人的病时好时坏,一直没有根本好转。只要吃药,就好;药一停,就发疯抽搐。
老中医在这个病人身上挣了不少钱。
这时间长了,财主心里就有点犯嘀咕:按说这个老中医是有名的妙手回春,可是我太太这个病,他怎么就给治不好呢?是不是他故意的呀?
也是巧了。恰好这天村里来了一个走方郎中,给村里人免费看病。财主就把这个郎中请到了自己家里。郎中给财主太太把了脉,问道:“这病得了几年了?”
财主掐着指头答道:“已经三年了。”
郎中皱了下眉:“奥,这就怪了!”
“怎么了?”
郎中正要解释,老中医从外面进来了,打断了郎中的话头。因为老中医是他家的常客,经常有事没事过来看看病人,故此,就像财主的家人似的。
老中医一进来就说道:“我听说村里来了一位同道中人,就急急忙忙找过来了。”
那个郎中比老中医小几岁,而且人家是本村的,他是外来的,自然得对老中医客气几句。
常言说:同行是冤家。
但老中医可没这么想,也没这么做,而是热情地邀请走方郎中去他家做客。盛情难却,走方郎中只好从财主家出来,跟着老中医回了家。
老中医没有回诊所,而是直接把走方郎中领到了后院。老中医家里有八间房,他们老两口住两间,儿子小中医一家住两间。
其余四间房,也分成两个里外间,等于又是两个房子。里面住着很多病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一个房子里是男病人,另一个房子里是女病人。走方郎中见状,有点不解地问道:“老哥,您这还开着私人医院啊?”
“不,兄弟你有所不知啊。这些人,大多是行路之人,还有些是外村的,也有几个是本村重病人。好歹我家里有空余房子,就让他们住下了。”
两人从里面走出来。
走方郎中点点头:“奥,是这样啊。那他们怎么吃饭呢?”
“当然是我管吃管住。兄弟你可能不知道,我有三不收费。穷人看病,不收费;行路之人看病,不收费;‘孝廉’看病,不收费。”老中医感慨地说,“穷人,本来就已经够可怜的了,假如是病了,就更可怜了。我收他们的费用,就无异于给他们雪上加霜。”
走方郎中听了,频频点头:“老哥,你做得对。”
“行路之人,本来就有困难。常言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出门在外,本来就有很多困难,再得了病,那就是难上加难。我给他们看病,再收他们的费,那我不就成罪人了吗?”
走方郎中道:“老哥,你做得好啊!咱们医者就应该这样。”
“‘孝廉’,那都是好孩子才能得到的名头。一个好孩子,在家都被父母当成宝贝;给社会做楷模。他们理应好好活着。但他们病了,在家,造成家中不安;在外,减少了给大众做楷模的机会。给他们看病,收他们的钱,我于心不忍。”
走方郎中感慨地连连赞叹道:“老哥,你是菩萨心肠!做人就应该这样,尤其是我们这些医者。‘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啊!”
老中医看着周围没人,悄声问道:“兄弟,你给财主家太太号脉了?”
“是啊,我给她把了一下脉。”走方郎中有点奇怪地说,“老哥,她那个病不难治呀。可是------”
走方郎中说到这儿,停下来,以征询的眼光看着老中医。
老中医深深叹了一口气,又摇了摇头。
“这就是我这三年来心里一直纠结的地方啊。作为一个郎中,我没给她治好病,心里每天都不安。看着她每次发病,我这心里就揪得慌。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罪人。可是,我要是治好了她------”老中医瞟了一下屋里,“兄弟你说,这些人咋办?我没那么多钱呀!”
走方郎中看着老中医,恍悟地点点头,语气沉重地说:“懂了!老哥,这件事真的是太难为你了。”
中午,老中医家已经准备好了饭,走方郎中坐在炕上,正要和老中医一家一起吃饭,财主来了。非要请走方郎中去他家里吃饭。走方郎中耐不过财主的面子,只好跟着财主回了家。
吃饭的时候,财主问走方郎中:“先生,您前晌给我太太把脉,说了一句‘这就怪了!’那是什么意思?”
走方郎中想了想,说:“我之所以说怪了,是因为你太太这个病很难缠的。她能够像现在这样,病情这么稳定,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这说明你们村那个老中医医道非常高明啊。”
财主一听,也点点头:“奥,是这样啊。您的意思是,老中医的治疗是对症的?”
“就是这个意思。您太太这个病,尽管算不上是大病,但它的确又是顽症,也许十年八年都是如此,也许十天半月就可能完全痊愈。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管是什么病,都需要两种因素相互作用,才能痊愈。一是药物,二是患者自身的身体素养、抵抗力。”
经走方郎中这么一说,财主对老中医更加深信不疑了。
一个月以后的一天,老中医到很远的一个地方出诊不在家,他儿子兼徒弟小中医守着诊所。财主太太又抽搐过去了。财主火烧火燎地来诊所找老中医。
老中医的儿子小中医说:“我去看看吧。”
财主尽管知道他跟父亲学了不少医术,但他毕竟年轻,经验难免会差很多,便有点不太相信老中医的儿子。但老中医不在家,也没有奈何,只好让他儿子小中医去看。
小中医给患者把脉诊断以后,心想:她这病不大呀,我爹怎么就总是给她治不好呢?
年轻人总是没有定盘星,容易急躁,也喜欢炫耀。他就没有细想,为什么他爹几十年的医道,还不如他呢。
小中医拿起笔来,唰唰点点开出几服药。
中医的处方字迹都非常潦草,普通人根本看不懂。不过,财主这三年来几乎把老中医开的处方背熟了。可是这次他接过处方一看,和老中医原来的处方只有几味同样的药,倒是有好几味草药他从来没见过,也不认识那些字,便怀疑道:“这药方行吗?”
小中医肯定地说:“你放心吧!吃了这几服药,用不了半个月病人就好了,以后估计也不会再犯病了。跟我回去抓药吧。”
两个月以后,老中医出诊回到家,问儿子小中医:“那个财主家来找过吗?”
小中医点点头说:“找过。不过,爹,我有点纳闷,他家那个病人的病并不严重,我给开了几服药,应该已经治好了。”
老中医听了,叹了口气说:“儿子啊,你想想,连你都能治好的病,爹能治不好吗?你把她的病治好了,咱家以后还去挣谁的钱?咱没钱,家里那么多病人咋办?唉,算了,这样也好,这也省的爹心里纠结了。”
两人正说着,财主急急忙忙又来了:“先生,我太太又犯病了,您快去看看吧!”
老中医、小中医都愣了一下。老中医急忙提着药箱子跟着财主出了门。
到了财主家,老中医给财主太太人中穴位上扎了一针,病人哎呀一声缓了过来。
老中医给患者把脉以后,又给开了几副药。让财主赶紧去他诊所抓药。财主急急忙忙出了门。
老中医收拾一下,也正要走,财主太太见周围没人,把一张纸条塞到老中医口袋里,悄声说道:“老先生,您回去再看。”
老中医愣了一下。这时候,财主母亲进来了,老中医只好告辞走了。
老中医回到家,从口袋里掏出财主太太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老先生:
谢谢您这三年来给我精心治疗。其实,我家也是祖传郎中。我从小就跟我爹学医。只是后来我爹去世以后,家里败了,后来欠着我男人家的不少债。因为我男人看上了我,趁机把我娶了过来。他们从不把我当人看,我就是这家传宗接代的工具。两个月以前,您不在,您儿子给我开了几服药,我吃了以后,感觉确实好多了,也许从此真的就好了。
我知道您是好郎中,也知道您看病有‘三不收费原则’,更知道您家里住了很多病人,这哪天不得花钱呀。您有难处,您需要钱。我不瞒您,我这次发病抽搐是装的。您也不用觉得对不住我。以后,即使我这病真的好了,我还会时不时装一下病,您该怎么治,还怎么治。只是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老中医看罢,心里一酸,老泪纵横,心里说:“好孩子!谢谢你的理解。只是苦了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