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行医80余年,去世后把药方刻在墓碑上,许多医生前来祭拜抄录

文 / 医师报肿瘤频道
2021-12-17 00:08

常言道:医者父母心,古往今来很多医生大都怀有一颗悬壶济世的仁人之心。

而有一位这样的老中医,被称为现实版的“药神”。她行医80余年,一生救人无数,去世前夕让儿子将祖传绝学秘方刻在墓碑上。

她从年轻时立志做医生,不仅救治了千千万万的病人,而且还将祖上传下的治病药方流传于世,供世人借鉴,明示后人,造福一方。

她就是袁淑芳,1919年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虽说只是一个小县城,但袁家历代行医,在当地很有名气,是一个中医世家。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袁淑芳,幼年时,天生活泼机灵,颇受长辈喜爱,祖父也对袁淑芳寄予厚望。

从袁淑芳记事起就开始跟着祖父学习有关中医的药理知识,经常跟着祖父四处跋涉行医会诊。日日与中药相伴,久而久之,袁淑芳对中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身边的玩伴还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时,袁淑芳就已经能帮祖父给病人抓药了,在祖父忙碌不暇的时候,还学着祖父的模样对病人“望闻问切”。

但是在当时袁淑芳的学医之路还是比较辛苦的,主要是因为她是女孩子,家中的叔叔伯伯们不同意老爷子把祖传秘方传给她。家中的长辈也认为传男不传女。

在家中种种反对的声音,袁淑芳也不在意,只是每天都跟在祖父身后,看着祖父如何用药、抓药、开药方。

祖父看着袁淑芳对中医是真的热爱,也从来不管家中这些异议的声音,训斥过几次之后,反对的人声音也逐渐减少了。

在耳濡目染中,加上祖父有意培养,袁淑芳的医术不断地在提高。转眼间,16岁的袁淑芳得到了祖父的应允,可以单独出诊了。

袁淑芳高兴得不得了,尽管只是为一些患病较轻的患者诊治,但袁淑芳仍然是认真对待,祖父有时也会在一边点拨,所以袁淑芳基本上都是药到病除。

从16岁开始行医的袁淑芳,在80余载中,治愈病人数以万计,不仅仅是因为她出生于中医世家,得天独厚的条件,身为医生最重要的是医者仁心。

祖父专攻的方向主要是婴儿和中老年静脉曲张还有一些皮肤病的领域,有时也会涉及到妇科疾病。

后来在她学习和行医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在中医的领域里更多的是男医生,鲜少有女性。

就算是女性的妇科疾病基本上都是由男医生诊治,可很多女性由于传统观念和其他原因不愿意男医生诊治,就这会导致很多女性的病情耽误治疗时间而恶化。

袁淑芳在了解到这一中医界的弊端后,便暗暗发誓自己一定成为一名优秀的女中医,帮助乡村广大的乡村女性。

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祖父,祖父很是赞同,但祖父很少涉及妇科疾病领域,所以很多中医知识也是爷孙俩在家中翻阅古籍中学到的。

但毕竟家里文献有限,只能了解到有关妇科的基础的知识,但是很多疑难杂症很难继续学习,具体如何用药仍然不知道如何实践。

后来祖父甚至不惜花大价钱将袁淑芳送往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拜师求学。袁淑芳学艺有成后,并没有接受师父的留院邀请,反而是回到家乡,直至去世前一直都在袁氏妇科坐堂看诊。

那时的西平县方方面面条件都很艰苦,尤其医学并不发达,但袁淑芳仍说能造福家乡是我的荣幸,我一直将行医作为我最大的快乐。

在行医诊治的过程中,中国尤其乡村地区对女性妇科方面一直都是处于忽视的状态的,袁淑芳一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状态。

由于当时互联网技术并不发达,古籍上记载的有关妇科知识较少,袁淑芳经常为了废寝忘食地为病人寻找良方,一面学习,一面记载。

白天出诊,晚上就挑灯夜战,将自己的临床实践都记录下来。袁淑芳一生中除了专注于妇科疾病,而且对癫痫病、静脉曲张、骨髓炎、婴幼儿发热、咳嗽等都有研究。

几十年的行医经验也让袁淑芳成为中医界的泰斗,在潜心研究与寻医问诊中,袁淑芳完成了数十本著作,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2006年,袁淑芳已经97岁的高龄了,虽然自己的已经由徒弟接管,但她仍担心自己的医术没有编纂完成,手里的药方还有很多没有整理。在袁淑芳末年之时,她一直都在强撑着自己虚弱的身体,完成著作。

2008年,在袁淑芳去世前夕,她将三个孩子叫回来,将自己多年整理的药方书籍拿了出来,并叮嘱儿子要将这些药方刻在墓碑上。

袁淑芳的儿子惊讶于母亲的做法,世上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经验秘方公布于世,因为从古至今世代传承的中医,药方一直都属于自己家族的宝藏,从不愿意公布于世。

但回想母亲一生中宽以待人、悬壶济世,也不愿意母亲的药方就此湮灭。母亲的奉献精神对儿子也有很大的触动,在袁淑芳与世长辞之后儿子专门请了技术精湛的工匠为母亲雕刻墓碑。

清明时,在北京工作的二儿子王泰升按传统赶回河南老家祭拜母亲,同时历时一个月为母亲立的墓碑也已经雕刻完成了。

看着建好的墓碑王泰升感慨道:“母亲是外公家世代中医的继承人,母亲的唯一遗愿就是将她毕生所学传给后人。现在我也算是完成了母亲的心愿了。”

墓碑上写着“慈母袁淑芳之墓”,而墓碑的两旁则是一幅对联,来对袁淑芳的一生做的总结。

上联:上善若水,医者佛心,年近百岁却无私。

下联: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方碑明示福后人。

短短两联,却精辟的概括了袁淑芳的一生。墓碑在袁淑芳坟墓前立好后,许多医生和学者纷纷前来祭拜袁淑芳,同时学习研究墓碑上的药方。甚至有些医生,身着白褂,拿着纸和笔在墓碑旁记录药方,以表达对袁老中医的尊重。

墓碑上药方足足有一百个,不单单是有关于妇科疾病的药方,而且关于皮肤病、静脉曲张等等都一一罗列在墓碑上。密密麻麻的墓碑上刻着是袁淑芳毕生心血,对于后代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块墓碑,更是袁淑芳无私精神的体现。

基本上见过袁淑芳药方的医生和学者都赞不绝口,对医学界有很大的帮助。

时刻受到袁淑芳影响的家人们也都相继继承了家族的中医传统。分布在北京、河南郑州、平顶山、驻马店等城市,都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在医学界有了一番造诣。

袁淑芳的儿子王泰升现为北京杏林医院的副院长,在带实习生的时候就经常对实习生说母亲生前对自己的教导。

“医生一定要摒弃旧的观念,中医更是,无论是看病还是传授,都一定要把思想打开,用一个开放包容的心看待,这样才能让中医流传下去。”

袁淑芳的后代都继承了家族中的中医传统,袁淑芳的丈夫也是一位医者,是建国初期500名老中医之一。女儿王福兰现在也是平顶山市中医院医师。

袁淑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一家人都在中医界发光发热。不仅仅是袁淑芳的家人,而且在她生前传授的学生也很多,遍布中国。

这就是我们最想看到的,不仅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治病救人,而且有份信仰在心中,舍小家为大家,影响着更多的人。

尽管如今袁淑芳已经去世多年,但她墓前仍有很多人怀着敬畏之心前来拜访,抄录药方。

现在的场面或许就是袁老中医生前所想要看到的的,她的药方在她的无私奉献中已经普及了那么多人。甚至有医生专门发文说:“身为一名妇科医生,看过袁老中医的药方很受启发,碑上的药方很精要,对行医实在是太有用了。”

家乡的村民也常常说,每年都有太多的人过来这里,有的人拍照,但更多的人还是用手抄,现在来的人都已经两三千人了。

过往一生

治病救人,袁淑芳一生在她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她的大爱无私的精神感动许多人。

她的做法更是让世人汗颜,将自己的毕生所学的一百条药方刻在墓碑上,供人们研究学习。

袁淑芳的精神不仅仅是她的药方的传承,更是医者精神的传承。前来祭拜她的医者们也都被她深深地受着影响。

袁老中医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虽然现在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她的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怀一直都被我们传颂着。

但是现在真正能为中医行业上发光发热的人越来越少了,真正懂中医,会中医的人更是为数不多。

现在很多人都普遍认为,学医的生活漫长而又刻苦,尤其是在西医充斥下的中医。

面对西医治病治疗时间短,见效快,相比之下中医可能就很多人说治标不治本,恢复时间长。

王泰升在回忆母亲的时候,还特别提到过中医文化传承在现代中医怎么才能一直走下去。

回想袁淑芳一生,出生在民国时代,破除封建思想努力去学习医学,那时没有电灯,就点起煤油灯读书,或许就是因为那段艰苦的环境下,造就了袁淑芳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到现在,袁淑芳墓碑前不光只有医者祭拜,还有很多曾经被她医治好的病患。很多不孕不育的家庭,通过她的诊治,家庭更加的幸福美满。后来袁淑芳还获得了“送子观音”的称号。

袁淑芳不仅治人无数,而且桃李满天下,她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乡村中的优秀医生太少了,所以中年后的她就开始着意培养一些乡村医生,改善乡镇医疗条件。

到现在已经有上百名乡村在不同的地区奉献着自己,基本上都是受了恩师袁淑芳的影响,坚持在自己的岗位,十年如一日。

有些中医甚至会在门旁挂上师承袁淑芳的匾子,可见袁老中医对学生影响的力量,也曾有受过袁淑芳教育的乡村医生说,自己非常感谢袁淑芳医生,能让自己在乡镇上开一家诊所,治病救人,服务大家。

看着袁淑芳的墓碑,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但是它却在风雨中诉说着袁淑芳的精神,将永恒的信仰传递下去,影响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