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日丨应用广泛、安全可靠,针灸治疗还需注意哪些?

文 / 新京报
2021-11-23 09:09

图/IC photo

针灸是中华医学的传统瑰宝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1月22日为“世界针灸日”。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毛雪文介绍,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针刺是要通过刺入穴位激发经络系统的感应与传导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艾灸疗法指用艾条或艾柱点燃后,通过温热效应刺激穴位,起到治疗效果。

“针灸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如面瘫、中风、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炎等筋伤类疾病;带状疱疹、白癜风等皮肤病;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咳嗽、喘憋,水肿,心悸等脾胃、消化、肾病、心脏等内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妇科疾病等,治疗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毛雪文表示。

针灸好处虽多,以下人群并不适合。毛雪文强调,孕期妇女在施针灸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腰骶部及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平时有出血倾向者最好不要针灸治疗;皮肤存在溃疡、感染、瘢痕、血管、肿瘤部位不适宜进行针刺,有精神类疾病、不能自制者也不宜针刺。

毛雪文提醒,针灸前确保适度饮食,不要过饥或过饱,避免极度疲劳,尽量不熬夜,治疗时精神放松。针刺治疗一般半小时左右,治疗前需选择舒适体位,对准备选穴的部位做到充分暴露。留针期间肢体尽量减少活动,以免折针;如果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晕针反应,及时告知医生。为确保针灸治疗效果,患者针灸治疗期间建议避免碰凉水,以防寒湿邪气入侵。此外,针灸后还应当避风,特别是空调冷风。针后穴位局部有一些不适感,一般数小时内可消失。

艾灸不仅治疗寒凉性疾病及瘀血阻滞疾病有较好效果,还有养生保健等作用。毛雪文指出,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孕妇腹部也需禁灸。高热、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等情况,也需慎用灸疗。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