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阳明病本证中实证的学习要点
【桃花岛陈药师按】《伤寒论》中关于阳明病本证中的实证三个承气汤的异同及相关内容的论述有(189)条、(194)条、(203)条、(204)条、(205)条、(206)条、(207)条、(212)条、(213)条、(214)条、(215)条、(217)条、(220)条、(233)条、(238)条、(239)条、(241)条、(242)条、(247)条、(248)条、(249)条、(250)条、(252)条、(253)条、(254)条、(255)条、(256)条。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①。
【注释】
①攻之:此处是指泻下而言。
(205)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①,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注释】
①面合色赤:即满面通红。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①,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注释】
①循衣摸床:与捻衣摸床同义,即为病者昏迷时,两手不自觉地循衣被床帐反复摸弄,属于热病的危重症状。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①,脉滑而疾②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③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④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注释】
①潮热:形容发热有定时增高现象,如大海的潮水定时而至。又因潮热多见于傍晚之时,故又有称“日晡潮热者”。
②脉滑而疾:脉象圆滑流利而快速。
③转气:即转矢气,俗称放屁。
④脉反微涩:脉象微而无力,往来蹇涩。是与滑脉相对而言,故称“反”。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①,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②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注释】
①胃中:胃以概肠,这里应当指肠中。
②过经:此处指由太阳病转变为阳明病。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①。
【蜜煎导方】食蜜②(七合)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③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土瓜根方】已佚
【猪胆汁方】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④,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⑤,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注释】
①导:有因势利导之意,如津伤便秘者,用滑润类药物纳入肛门,引起排便,叫做导法。
②食蜜:就是蜂蜜。
③谷道:就是肛门。
④法醋:食用醋。
⑤一食顷:约吃一顿饭的时间。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①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注释】
①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247)趺阳脉①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①者,属胃②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
甘草二两(炙)、芒消(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注释】
①蒸蒸发热:形容发热如热气蒸腾,自内透达于外。
②属胃:即转属阳明的意思。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①,睛不和②,无表里证③,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释】
①目中不了了:即视物不清。
②晴不和:指眼球转动不灵活。
③无表里证:指外无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内无潮热谵语等里证。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①。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释】
①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这是据五行生克学说,综合脉证来辨疾病的顺逆,如阳明少阳合病下利,纯见少阳脉弦,为木克土,病情为逆,即“负者失也”。如脉来实大滑数,是木不克土,其脉与阳明实热证相合,即“为顺也”。
【学习要点】
(189)条、(194)条、(203)条、(204)条、(205)条、(206)条这六条均说明下法的禁例:
第(189)条讲的是阳明病表邪未解,里未成实禁用下法。
第(194)条讲的是胃中虚冷者禁下及误下后之变证。
第(203)条讲的是根据小便多少推测大便硬的程度。
第(204)条讲的是伤寒呕多,病机是指向上,不可攻下。
第(205)条讲的是阳明病心下硬满者,误用攻下后的变证与预后。
第(206)条讲的是阳明病面合色赤者禁下及误下后的变证。
第(207)条讲的是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
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
第(208)条讲的是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及大小承气汤的证治。
第(209)条讲的是辨大小承气汤的证治及误用攻下后之变证。
第(212)条讲的是阳明腑实重证的辩证治疗和预后。
第(213)条讲的是阳明病汗多津伤便硬谵语的证治。
第(214)条讲的是辨阳明腑实轻证的治法及禁例。
214条:辨阳明腑实轻证的治法及禁例。
第(215)条讲的是以能食与否辨阳明腑实燥结之程度与治法。
第(217)条讲的是辨表虚里实是否当下的证治。
第(220)条讲的是二阳并病,转属阳明内实的证治。
第(233)条讲的是
第(238)条讲的是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
238条: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
第(239)条讲的是辨阳明腑实燥屎内结证。
239条:辨阳明腑实燥屎内结证。
第(241)条讲的是下后燥屎复结的证治。
241条:下后燥屎复结的证治
第(242)条讲的是因燥屎内结而喘冒不能卧者可用攻下。
242条:因燥屎内结而喘冒不能卧者可用攻下。
第(247)条讲的是辨脾约脉证和治法。
辨脾约脉证和治法。
第(248)条讲的是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燥热结实的证治。
248条: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燥热结实的证治。
第(249)条讲的是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
249条: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
第(250)条讲的是辨太阳病误治后伤津热结的证治。
250条:辨太阳病误治后伤津热结的证治。
第(251)条讲的是辨大小承气汤的使用方法。
第(252)条讲的是伤寒目中不了了,晴不和,治宜急下存阴。
伤寒目中不了了,晴不和,治宜急下存阴。
第(253)条讲的是阳明病发热汗多,治宜急下存阴。
第(254)条讲的是发汗不解,津伤燥结者,宜急下存阴。
第(255)条讲的是辨腹满当下的证治。
255条:辨腹满当下的证治。
第(256)条讲的是辨阳明少阳合病宜下的脉证和治法。
256条:辨阳明少阳合病宜下的脉证和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