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经典的中成药,组方有何特点?逸仙药师详解

文 / 医糖
2021-11-20 18:27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陈楚雄

审核: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伍俊妍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历代医药典籍记载的中药方剂数以万计,其中大多数为中成药,如《伤寒论》的理中丸、乌梅丸、五苓散、小柴胡汤;《金匮要略》的肾气丸、麻子仁丸;《千金要方》的定志丸、磁朱丸、紫雪丹;《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藿香正气散、逍遥散、至宝丹、参苓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地黄丸;《济生方》的归脾丸;《普济本事方》的四神丸;《宣明论方》的防风通圣散;《脾胃论》的香砂枳术丸;《丹溪心法》的左金丸、保和丸、大补阴丸;《外科正宗》的冰硼散、如意金黄散;《温病条辨》的银翘散、桑菊饮、安宫牛黄丸;《景岳全书》的左归丸、右归丸;等等,多不胜数~。

经典的中成药之所以被称经典,是由于组方合理,疗效确切,效果明显,为历代医家长期使用,并沿用至今,现代临床仍广泛采用。以下逸仙药师所介绍的七种中成药便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经典药品。

1、血府逐瘀丸(胶囊)

组成:柴胡、当归、地黄、赤芍、红花、桃仁、枳壳、甘草、川芎、牛膝、桔梗。

方解:方中红花、桃仁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共为君药。地黄、赤芍、川芎、当归、牛膝活血化瘀,宣痹止痛,以助君药之力,皆为臣药。柴胡舒肝解郁,枳壳开胸行气,桔梗开宣肺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用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的头痛、胸痛、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干呕、呃逆。

特点: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其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四逆散疏肝理气,加上桔梗载药上行,牛膝引瘀血下行。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

2、补中益气丸(片)

组成:黄芪(炙)、党参、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方解:方中炙黄芪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为君药。党参、白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升麻、柴胡辅助君药升阳举陷,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和胃,当归补血和血,共为佐药。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此方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少气懒言,体倦乏力,内脏下垂,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气虚发热。

特点:补益药中配伍少量行气药物,既可调气机之升降,又使补而不滞;配伍当归补血和血,以防升阳之品燥烈伤阴。补气药与升提药配伍,以补气为主,以升提为辅,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3、归脾丸

组成: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

方解: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补气养血,二者共为君药。党参、白术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益脾气之功,当归滋养营血,为臣药。茯苓、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加大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之效,用于心脾两虚之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以及虚劳、中风、癫狂、眩晕、贫血、崩漏等见有心脾血虚者。

特点:归脾丸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同时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重点在脾,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此方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气旺则血自生。另外,方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4、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肾阴,为君药。山茱萸补益肝肾,山药补养脾阴而补肾固精,共为臣药。泽泻利湿泄热,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健运,丹皮清泄热,并制山茱萸肉之温性,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滋补肾阴,清虚火之功。用于肾阴亏虚所致的腰酸膝软、头晕耳鸣、遗精盗汗、虚火上炎等。

特点:由《金匮要略》的金匮肾气丸中所载八味减去肉桂、附子而成,配伍上三补三泻,以补为用,是通补开合、滋阴补肾的经典名方。

5、逍遥丸

组成:柴胡、 当归、白芍、白术、茯苓、 生姜、薄荷、炙甘草。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和解少阳,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柔肝舒肝,助肝阴,又防柴胡劫肝阴,为臣药。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祛湿、益气和中,薄荷疏肝行气,生姜降逆和中,共为佐药。使药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之功,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头晕耳鸣、胸胁胀痛、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特点:此方脱胎于张仲景四逆散、当归芍药散之法,专为肝郁脾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有顺肝条达之性,故名“道遥”,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称赞其为“女科圣药”。而加味逍遥丸是在逍遥丸组方基础上加了牡丹皮、栀子,减去生姜,除了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之外,还有凉血、清虚热功效,适用于肝郁脾虚兼有内热者。

6、小柴胡颗粒

组成:柴胡、黄芩、姜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大枣。

方解:方中柴胡和解少阳、透泄外邪、疏肝解郁,为君药;黄芩清肝胆之热,为臣药;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生姜、半夏和胃降逆,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凑疏肝和胃、解表散热之功。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

特点:邪犯少阳,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用汗吐下法,宜用和解之法,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最经典的方剂,被誉“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伤寒论》原文有“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意思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这四种症状被归纳总结为柴胡四证,只要出现其中任何一种情况,小柴胡颗粒就能派上用场。

7、小青龙颗粒(合剂)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 、桂枝、五味子、半夏。

方解: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散风寒,为君药。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黄、桂枝解表,为臣药。五味子敛气,白芍养血,制细辛温燥伤津,半夏祛痰和胃而散结,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功。用于外寒里饮证之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特点:此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而喘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干呕,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此方多温燥之品,易伤阴,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也不宜长期或过量使用。

古中医十大名方还有大承气汤《伤寒论》、五苓散《伤寒论》、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因现代家庭用药不常用,或无对应的中成药,故不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