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济仁治疗痹病经验
▲李济仁 国医大师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痠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症。痹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强直性脊椎炎、骨质疏松症、纤维组织炎等多种病症。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
《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痹病成因复杂发病周期长,因而治疗周期也相对漫长,病人长期遭受病痛折磨,非常痛苦。
国医大师李济仁认为,痹病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治疗时应以某方为主,辅药随证加减,以体现变中不变、不变中有变的规律,守方守法是相当重要的,切不可主方变动不休。李济仁针对痹病的每一证型,均确定了治疗主方。介绍如下:
热痹,以白虎汤为主。
偏热者,多用白虎桂枝汤加地骨皮、丹皮、丹参。
偏风者,多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羌活、独活、豨莶草、威灵仙、当归、川芎。
偏湿者,多用苍术白虎汤加黄柏、山栀、防己、木瓜、白术、茯苓等。
寒痹,以桂枝附子汤为主。
偏寒者,加巴戟天、补骨脂、淫羊藿、片姜黄等。
偏风者,以桂枝附子汤合蠲痹汤加减,其中必用川芎、当归、丹参。
偏湿者,则用桂枝附子汤合防己黄芪汤加细辛、苍术、白术、山药等。
对于痹病的组方,李济仁认为附子、川乌、草乌是不可缺的。
但此三味药峻猛且有毒性,犹如奇才怪癖,一般人不敢轻易动用,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附子辛温大热,有毒,走而不守,性烈力雄,有补火回阳、通经散结之功。善治一切沉寒痼冷之证,为祛散阴寒的首选药物。李济仁认为,附子用量必须视病情,一般要量大,量小则疗效不显,常用量15g以上。此外,附子还有“坚肌壮骨”“好颜色”的美誉。
川、草乌的作用基本相同,均具有明显镇痛和局麻作用。临床上以疼痛为主的痹病,李济仁认为不论其属寒、属热均可在基本方上加用制附子,制川、草乌。
此3味药,川、草乌善于止痛,附子优于散寒。
要注意的是,服药期间不要饮酒,因乙醇能促进乌头碱的吸收,从而加强附子及川、草乌的毒性,导致中毒。
亦不可与麻黄同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可伍以秦艽,以增强镇痛之功。
血虚而兼瘀者的痹病,加鸡血藤、活血藤。
鸡血藤、活血藤均有强筋壮骨、调经活络、祛瘀止痛之功。鸡血藤养血之功优于活血藤,而活血藤更适于活血。
故李济仁喜二味并用,于血虚而兼瘀者的痹病,二药相得益彰,以冀补血而不滋腻,活血而不伤气。
对痹病偏风者,川芎一药不可缺。
因该药为血中之气药,可行血通经,又有祛风作用,疗效甚好。中医治法中有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之反治法,李济仁认为还应有如川芎祛风行血之“行因行用”法。
痹病偏风则疼痛游走不定,可谓行因;川芎作用行而不守,可谓行用。川芎“行因行用”有利风邪的祛除。
雷公藤已被公认为是治疗痹病的有效药物。
雷公藤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对疼痛以关节周围组织,尤其是肌肉酸痛不止者,疗效较好。
李济仁对该药的体会是对肌肉、筋脉疼痛的缓解效优于骨节间者。
顽痹或伴有关节挛缩变形者,巧用蜈蚣或乌梢蛇。
对于顽痹或伴有关节挛缩变形者,祛风之品当灵活加用,李济仁常加蜈蚣一条,或用乌梢蛇一条,除去头部与外皮,酒制后,研成粉末分吞,疗效较满意。
此外,部位引经药的应用,往往对痹病获效起着很大的作用。
如上肢疼痛,李济仁常用片姜黄、桂枝。
下肢疼痛,常用独活、怀牛膝、宣木瓜、五加皮。
腰背疼痛,可加川断、杜仲、狗脊、功劳叶。
骨节疼痛,可加威灵仙、补骨脂。
肌肉疼痛,可加雷公藤等。
祛除痹病病因的同时,适当加入止痛、止酸药物。
临床中病人最感痛苦的,是病灶局部的痛、酸等感觉异常。因此,在祛除痹病病因的同时,适当加入止痛、止酸药物,不仅可解除病人痛苦,还可增强愈病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上述组方中,
如气虚,李济仁常加黄芪、党参。
血虚,常用当归、鸡血藤、活血藤。
阴虚,加桑寄生、枸杞子。
阳虚,加仙茅、补骨脂等。
亦可适当加香附、没药、泽兰等。
若关节周围组织酸痛不适时,用雷公藤较好,该药对肌肉、筋脉疼痛的缓解效果明显优于骨节间疼痛者。
若辛热散寒、除风燥湿之品用之过多,疼痛非但不止反而加重,这时应重视全身情况,即气血阴阳的盛衰,而适当加用补气养血、滋阴和阳的药物,则疼痛能够减轻。
若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等症时,往往说明存在瘀血因素,应适当增以活血之品,亦可另服活血方剂,可与治痹方药交替使用。
痹病后期,应注意养阴柔筋,尤其宜从滋补肝肾之阴着手。
痹病后期,常见筋脉失荣,或骨节僵硬拘急,或骨节肿大畸形。一方面可能因邪伤日久而久服辛温燥烈之品,伤阴耗气,致使筋脉骨节失荣;另一方面可能因邪痹日久,气血瘀滞,络道受阻,病损筋骨,失去气血濡养。
此时即应注意养阴柔筋,尤其宜从滋补肝肾之阴着手,以六味地黄汤、一贯煎等方药加减调治,亦宜择用活血祛瘀、软坚化结之品以舒筋活络、祛瘀通络。
痹病的服药时间最好是在早晨与夜睡前各服1次。
因痹病患者活动障碍以晨起为甚,其疼痛夜间加剧。晨、晚分服中药,意在病作前及时截治,有利于药效的发挥,控制病情发展。
同时宜注意环境的冷暖,防止外邪侵袭,而且还应长期进行功能锻炼,以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加快功能的恢复。
疼痛
疼痛是痹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如果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则患者信心增强,病情易趋缓解。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此五者只是各有侧重,往往多是混杂证型,难以截然分开。
1、风痛:其疼痛多呈游走状,走注无定,因“风者善行数变”之故。祛风通络以治其痛,是为正治。在辨治基础上,轻者可以加用独活,因《名医别录》谓其“治诸风,百节痛风,无问久新者”;《本草正义》称“独活为祛风通络之主药,……能宣通百脉,调和经络,通筋骨而利机关;……故为风痹痿软诸大证必不可少之药”。本品确有镇痛、抗炎、镇静、催眠之作用,用量以20~30克为佳,惟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血之品,始可缓其燥性。或用海风藤30~45克亦佳,以其善祛游走性之疼痛。重证则宜选用蕲蛇,《玉楸药解》调其“通关透节,泄湿驱风”。《本草纲目》称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本品透骨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药”。不仅善于祛风镇痛,而且具有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质产生之功,对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缓解改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抗原、抗体的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促使痹证病情之稳定,提高疗效。以散剂效佳,每次3克,一日二次,如入煎剂需用10克。
2、寒痛:因寒邪内阻经脉而致之疼痛,临床最为多见,受寒加剧,得温稍舒,治宜温经散寒,而止其痛。川乌、草乌、附子、细辛四味乃辛温大热之品,善于温经散寒,宜通痹闭,而解寒凝。川乌、草乌、附子均含乌头碱,有大毒,一般多制用,每日15~30克,生者应酌减其量,并先煎一小时,以减其毒。细辛可用8~15克。有人曾报道用60~120克,未见毒副作用,可能与地域、气候、体质有关,仍宜慎重为是。或用穿山龙30克、徐长卿15克,亦有祛寒止痛作用。
3、湿痛:痛处有重着之感,肌肤麻木,治当健脾化湿,参用温阳之品。湿去络通,其痛自已。生白术45克、苍术15克、熟苡仁30克、制附子15克,具有佳效。或用钻地风、千年健各30克,善祛风渗湿,疏通经脉,以止疼痛。
4、热痛:多见于痹证急性发作期,或邪郁已久而化热者,其关节红肿热痛,得凉稍舒,伴见发热、口干、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常规用药收效不著时,加用羚羊粉0.6克,分二次吞,可以奏效。黄宫绣《本草求真》明确指出:“历节掣痛,羚羊角能舒之”。用山羊角或水牛角30克亦可代用。关节红肿热痛,如仍不解者,可服用“犀黄丸”,当能挫解。有时加用知母20克、寒水石30克亦佳,因其不仅能清络热,并善止痛。倘同时外用“芙黄散”(生大黄、芙蓉叶各等分研细末)以冷茶汁调如糊状,取纱布涂敷患处,每日一换;或用鲜凤仙花茎叶(透骨草)捣烂外敷亦佳,可以加速消肿止痛,缩短疗程。
5、瘀痛:久痛多瘀,凡顽痹久治乏效,关节肿痛,功能障碍,缠绵不愈者,多是病邪与瘀血凝聚经隧,胶结难解,即叶天士氏所说“络瘀则痛”是也。常规用药,恒难奏效。必须采取透骨搜络、涤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经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肿痛。而首选药品,则以蜈蚣、全蝎、水蛭、僵蚕、天南星、白芥子之属最为合拍。其中虫类药之殊效已为众所周知,唯天南星之功,甚值一提:生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制则毒减,能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专走经络,善止骨痛,对各种骨关节疼痛,具有佳效。《本经》之“治筋痿拘缓”,《开宝》之“除麻痹”,均已有所启示。就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说,其基本病变是滑膜炎,在体液免疫异常方面,滑膜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肥大细胞等集聚;类风湿因子无论是lgM、lgG、IgA,都大多在关节内部产生,这些病理变化,似与痰瘀深结经隧骨骱之机理,相为吻合,前贤指出南星专止骨痛,是很有深意的。
痹。本义:痹症。中医指风﹑寒﹑湿侵袭肌体导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
1.生石膏、金银花各60克,防已、萆藓各 20克,秦艽15克,薏苡仁30克,桂枝20克,黄柏、苍术、木通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祛湿。主治:风湿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热红肿;肌肤红斑或伴发热,出汗,口渴,心烦,尿黄赤等,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滑或数。
加减: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加麻黄10克;小便短赤,加滑石、泽泻、竹叶各15克;有红斑结节,加牡丹皮、赤芍各15 克,生地20克;关节积液较多,加茯苓25克,猪苓15克。
2.当归25克,苍术、黄柏、黄芩、知母、防风、羌活;泽泻、茵陈、苦参、猪芩各15克,甘草 10克。
功效:清热利湿,疏经通络。主治:肌肉关节湿热蕴积,肢节红肿,风湿结节硬痛红肿,或红斑痒甚,伴周身沉重,口渴不欲饮,尿黄,胸闷心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加减:病程较久,红斑紫暗,舌质暗者,加桃仁。红花各15 克,鸡血藤30克;红斑结节明显者,加丹皮、赤芍各20克,生地黄25 克。
3.白芍20克,黄芪6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牛膝、桃仁、红花、桂枝各 15克。
功效:益气和营,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而致痹。症见肢体酸软疼痛、无力、手足麻木、有蚁走感,气短汗出,舌质淡,脉缓、弱。
4.独活、秦艽、防风、川芎各18克,当归、熟地、白芍各20克,桂枝15克,党参20克,黄芪30克,牛膝9克。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除湿。主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扰而成痹证。肢体关节酸麻疼痛,时轻时重,伸展不利,喜温恶寒,腰膝酸软无力,面色少华,气短心悸,乏力自汗,舌质淡,脉沉弱或沉细。
加减:疼痛明显加细辛 5克;大便溏,食少,腹胀,加茯苓15克,白术 15克;畏寒甚,加附子 15克。
5.秦艽15克,生石膏40克,羌活、独活各 12克,防风10克,生地 20克,当归、川芎、赤芍、白芷各15克,细辛 5克,苍术30克。
功效:清热养血,祛风除湿。主治:夹有里热的风寒湿痹。各关节疼痛较剧烈,甚至筋脉拘挛,运动时加重;五心烦热,便秘尿赤,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加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加熟地20克,白芍30克;便秘,加大黄8-10克;关节肿胀甚,加薏苡仁20 克,萆藓15克;筋脉牵引拘急而疼痛加白芍至 50-70克,甘草10-15 克。
6.牛膝、地龙、羌活、秦艽、桃仁、香附、当归、苍术、黄柏、红花各 15克,川芎10克,黄芪 20克。
功效:养血通络,祛风除湿。主治:关节和肌肉疼痛长久不愈,疼痛如针扎,关节变形,或皮下结节红斑,颜色紫暗,脉沉涩。
加减: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2克。
7.地龙50克,雷公藤40克,薏苡仁60克,穿山甲30克,苍术30 克,黄柏15克,知母15 克,白芍40克,午膝18 克,萆藓20克,茯苓20 克,甘草10克。
功效:利湿清热,舒筋活络。主治:湿热伤筋之痹证。以肢体酸痛或筋脉掣痛为主,步履艰难,口渴不欲饮,手足心热,尿黄浊,脉缓有力或滑数,舌苔黄腻或白腻。
加减:筋脉抽掣痛甚,重用白芍50-80 克;伴腰酸背痛膝软无力者,加枸杞20克,菟丝子20克,熟地20克。8.苍术、黄柏、桂枝各15克,威灵仙12克,防已、天南星、桃仁、红花各15克,龙胆草、羌活、川芎各12克。
功效:清热化瘀,祛湿化痰,活血通络。主治:湿热痰瘀阻致痹,症见关节肌肉肿胀疼痛,缠绵不愈,关节变形,皮下结节红斑色紫暗,或肢体疼痛如锥刺,夜间发热,口干不欲饮,尿黄赤,舌胖有齿痕或舌质紫暗,苔白或白腻,脉弦数。
9.炙川乌15克,麻黄15克,赤芍20克,桂枝20克,黄芪25克,干姜10克,白术、茯苓各 20克,甘草10克。
功效:祛寒除湿,温经通络。主治:寒湿痹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以腰和下肢明显,遇冷则痛剧,得热痛缓,痛处寒冷,沉重感明显。脉弦紧,舌苔白,以及妇女白带清稀,月经延期;男子少腹凉,阴囊潮湿。
加减:病程持久,皮肤不润,舌质紫暗,加鸡血藤 30克,薏苡仁20克;白带多量大加桑螵蛸20 克,小茴香15克,龙骨 20克;若伴心悸、气短,头晕者,麻黄用量减至 5克。
10.蕲蛇、当归各15 克,蜈蚣2条,全蝎、苏木各10克,土鳖虫5 克,穿山甲8克,淫羊藿 15克,熟地黄25克,秦艽15克。
功效:搜风活血通络,补肾壮骨。主治:关节变形严重,手足趾呈梭形,疼痛如锥刺,严重者运动功能丧失;或肌肉萎缩,皮肤枯燥,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脉沉细或沉涩。
11.痹症多方
痹症1号方:当归30g、杭芍15g、云苓皮15g、桂枝9g、威灵仙g、寻骨风g、制川乌6g、甘草3g
痹症2号方:薏苡仁、鸡血藤、土茯苓各24g、海桐皮、萆薢、独活、灵仙、泽泻、云苓、苍术各15g、防己12g、黄柏9g
痹症3号方:薏苡仁g、刘寄奴各24g、两头尖15g、鸡血藤15g、路路通15g、川断15g、狗脊15g、补骨脂12g、巴戟天12g(毛姜12g)、王不留行12g、桂枝12g、土元9g(红花9g)
痹症4号方:双花24(忍冬藤24g)、生地30g、白薇12g、石斛15g(玉竹12g)、丹皮9g(地骨皮12g)、青蒿15g、灵仙15g、秦艽12g、独活15g、牛膝21g、鸡血藤24g、桑枝24g
张仲景运用桂枝组方治疗痹证
痹证是以肢体关节肌肉酸胀、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早在《黄帝内经》中,古人对痹证就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指出了痹证是由风、寒、湿三种邪气侵袭机体,气血瘀阻不通,痹阻关节肌肉经络所致。根据感受邪气的轻重不同,古人又将痹证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和着痹(湿痹)。张仲景痹证的学术思想秉承于《内经》,而不囿于《内经》。他不仅首次提出了“湿痹”“血痹”等病名,认识到痹证可兼“热”,并且擅用桂枝组方治疗痹证,为中医临床治疗痹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实践依据。本文探讨仲景运用桂枝组方治疗痹证的临床思路如下。
1桂枝加葛根汤:疏风解肌,散寒宣痹
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文曰:“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该方适用于治疗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之证。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从巅顶下行到项部,再分左右沿脊柱两旁,到达腰部。风寒之邪入侵足太阳经,则经气不舒,津液运行不畅,经脉失于濡养,表现为“项背强”。桂枝加葛根汤是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加葛根四两。方中桂枝性味辛、甘而温,归于心、肺、膀胱经,有祛风解肌、调和营卫之功,葛根辛、甘而平,一则能升阳发表、解肌祛风,助桂枝汤发表解肌,二则可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三则生津液,起阴气,以缓解经脉之拘急。故桂枝与葛根相配尤其适合治疗太阳中风兼项背拘急不舒。痹证多由感受风、寒、湿三邪为诱因,而外邪致病易先犯身体上部,邪气瘀阻血脉,痹阻项背肌肉经络而致项痹、肩痹。风邪袭表,卫外不固,则畏风寒;寒性收引,则项背僵硬不舒,寒性凝滞,则项背疼痛不适;湿邪阻滞气机,则项背肌肉酸胀,湿邪黏滞缠绵,则病程易反复。每遇气温骤降,阴冷湿雨,则上症加重;每当天气温和,热敷疗法等则有所缓解。故许多临床研究以桂枝加葛根汤为主方,来治疗项痹、肩痹均有较好的疗效。与此同时,临床上也常用桂枝加葛根汤来治疗中医“皮痹”,通过疏风解肌、祛风止痒以治疗慢性荨麻疹、局限性硬皮病等临床常见皮肤病。
2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通阳行痹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有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于治疗久痹历节之证,该证由病久正虚,风、寒、湿邪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渐次化热伤阴所致。风、寒、湿邪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通行不畅,故肢节疼痛、肿大;痛久不解,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故身体逐渐消瘦;外邪侵入日久,化热伤阴则可见肢节疼烦等热象。该方由桂枝汤、麻黄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中桂枝、麻黄祛风通阳,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防风祛风除湿,知母、芍药清热养阴,生姜、甘草和胃调中,合而用之,阴阳同调,气血同治,共奏祛风除湿、通阳行痹、滋阴清热之功。仲景于该方营卫同调,寒热并用,可谓匠心独运。对于风寒湿致痹化热者、风寒湿致痹兼热者、寒热夹杂致痹者、慢性痹病急性发作者,多可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治之,临床上常用该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椎管狭窄症等,收效显著。
3白虎加桂枝汤:清热通络,宣痹止痛
白虎加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有曰:“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仲景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温疟者,热积于内,阳盛阴伏,但热无寒,然不纯于内热,唯有外感风寒郁于表分之时,内热而外发,则“骨节疼烦、时呕”。该方由桂枝加白虎汤而成。石膏清热解阳明气分之热而除烦,知母助石膏以滋阴清热润燥,桂枝温阳通络,粳米、甘草益胃护津。临床上常以该方配用祛风湿、利关节、强筋骨药物,共奏清热通络、宣痹止痛之功。对于感受外邪后出现肢体关节红、肿、热、痛,甚至活动受限者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如此,白虎加桂枝汤近年也得到中医外科的认可,临床常用该方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所致的双下肢红肿、灼热、疼痛及活动受限。
4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有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者,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外由感受风邪诱发。阳气不足,阴血凝滞,则“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卫阳不足,外感风邪,血行不畅,则局部肌肉麻木不仁。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治卫升阳、祛风散寒温经,合以芍药入营和血通痹,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五物成方,营卫同调,表里兼治,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临床研究表明,消渴病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络脉瘀滞,筋脉失养所致四肢末端麻木不仁,脉痹者阳气不足,阴寒凝滞,痹阻血脉,所致肢端末梢不温、冷痛、色苍白或暗,用该方煎服、熏蒸均有较好疗效。同时,该方还常配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之药,用于产后瘀血滞于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所致的产后身痛。
5讨论
对于仲景桂枝组方治疗痹证,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在太阳病的基础上论述痹证,说明痹证和太阳病关系密切。痹证是由风、寒、湿三种邪气侵袭机体,气血瘀阻不通,痹阻关节肌肉经络所致。太阳者,阳气多而正气盛,司卫外而统摄营卫,居于六经之首,主一身之表,故外邪侵袭,太阳首当其冲。根据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由上至下从脑、项到肩、腰部;而手太阳小肠经分布于肩后及肩胛部、颈部、面颊等。故在临床上,风、寒、湿邪侵入机体,往往使颈、肩、腰部气血痹阻,导致项痹、肩痹、腰痹的发生。桂枝辛甘而温,入膀胱经,具有祛风散寒、温通经络之效,尤适治疗外邪侵袭太阳经所致痹证。其二,强调湿邪与痹证的发生关系重大。痹证日久不解,风寒之邪渐远,而湿邪留滞缠绵。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湿性黏滞,阻滞气机,故肢体关节畏寒、酸痛,病程日久不解且反复发作。桂枝具有助阳化气,温通阳气,化湿通络之功,故临床上治疗湿痹当注重桂枝的运用。其三,注重营卫不和与痹证的联系。营行脉中,濡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卫行脉外,防御外邪;营卫内外相关,阴阳相随,如环无端。若营卫调和,则卫外御邪力强,邪气不易入侵机体;若营卫不和,则腠理疏松,卫外不固,当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即可出现脉络痹阻,气血凝滞,形成痹证。仲景治疗痹证中,常以桂枝与芍药相配,一治卫阳,一扶营弱,营卫同调。综上,在痹证的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适当运用桂枝组方,更要注重方中的配伍,以达最佳疗效。桂枝组方不仅在治疗中医骨伤、中医疼痛方面收效良好,也适用于某些中医外科、妇科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