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肺与大肠相表里”,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文 / 文化养生谈本尊
2021-09-15 09:08

我们都知道,《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基石,介绍了很多中医基础理论,其中的脏腑理论就是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认为,五脏六腑一一对应,除了号称“孤腑”的三焦之外,其余的每个脏腑都有与之对应的“表里”。比如作为“脏腑之华盖”的肺,就与大肠相表里。

我们都知道,肺高高在上,而大肠则处于腹中,从解剖的角度看,两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它们的表里关系呢?

首先说说肺,在中医脏腑理论里,肺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主一身之气,司呼吸”。

但中医的“呼吸”,却又不仅仅和肺一脏有关,而是认为 “呼出心与肺,吸进肾与肝”。

因此,有的人说自己有点呼吸困难,中医还会进一步询问是呼气难还是吸气难,这时候,我们就该仔细想想了。

如果是吸气难,那大多不是中医的肺之问题,更有可能和肝肾二脏关系密切一些。而如果是呼气难,除了肺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心的问题。

在《黄帝内经》里,还说肺是一个“治节之官”。

这里的“节”,其实大致指的就是节气。要知道,我们的传统历法中的节气,可不仅仅是什么节日,也不仅限于作为农业播种的参考。在中医理论里的经络气血运行,都和节气息息相关。

比如立春时,外界的阴气在地,阳气也在地面,阳气上升就会响雷,于是便成为惊蛰,这也是易经里“震卦”的初始含义。

当阳气上升至天而阴气下降至地下,这时候就是立夏,此时的天气会很热,因为正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同时又是阴气最“蛰伏”的时候。

之后的夏至、立秋、冬至等等,都是外界的节气,自然界的阴阳二气随着节气的变化而运行,这就是“节”和“气”的来源。

相对于人体,内部的阴阳运行同样也受外界阴阳运行的影响,如果不能“顺应天时”,显然就会影响脏腑经络的运行,人体就会产生很多不适。

而控制体内的阴阳契合外界的阴阳者,就是肺,这就是“肺主治节”的真正含义。

因此,当一个人有点肺气虚了,那些呼吸的变化都只是表面的,更深层次的,还是导致体内阴阳与外界阴阳的不调和。

比如,很多人会在某个节气前后觉得心烦意燥,或者有说不出的难受。也有的人会在某个节气前后莫名其妙地感冒,或者原有的病情加重,诸如此类。

因此,对于人来说,二十四节气就像一个一个的坎,如何顺利而平稳地通过这些坎,那就有赖于肺气的充沛了,这样也就是“治节”得利之体现。

其次,肺还主皮毛,也就是主管全身的皮肤,于是,肺气充盈的人,才能皮肤白皙而有光泽,而皮肤上喜欢长痘痘斑点者,大多和肺不好有关。

再次,肺还是管理“宗气”的脏腑,宗气能引导心火下行入于小肠,推动呼吸和营血运行。如果把宗气当成空气一样看待的话,那么肺气就是天幕。

于是,宗气不足的人容易感冒,寒邪就更容易侵袭机体,

而大肠是什么?在中医里,大肠是一个“传递糟粕”的脏腑。想要了解大肠的情形如何,最重要的就是观察大便。包括大便的次数、外观变化,以及大便时的自我感受,都是大肠是否正常的体现。

比如燥热之邪郁结大肠,大便就会很硬,如果燥气郁结不泄而上炎,甚至还可能导致神志不清,神昏谵语等问题。

但是,大肠如何才能顺利轻松地传递糟粕呢?

这就有赖于肺气了。

我们知道,肺气有一个特点就是“宣肃”,其中的“肃”就是下降的意思,既包括引导呼吸所得之气下行入肾而纳气,也包括推动体内气机运行,胃气下降,水谷食物的糟粕才能顺利从大肠而出。

如果肺气不足,肃降无力的话,大肠传递糟粕的功能自然会受影响。而肺的这种肃降之能,就是维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无形之手”。

为什么年老体弱者大多有便秘的问题?

一方面和阴虚血燥有关,还有一个主要的方面,那就是气虚,尤其是肺气虚,无力推动大便下行,使“内”在的糟粕不能“外”出而成大便。

这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一种具体体现。

总而言之,中医的脏腑既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又是一个多分支的双链结构。希望本文能为您释疑部分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