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氏芒针”第七代传承人韩永海:妙手传承,守正创新

文 / 老吴说健康
2021-09-14 20:26

捏在指间细若游丝,滑入腠理快而平缓,刺入肌肤柔中蕴刚……当17.5厘米长的芒针刺入皮肤而患者不觉丝毫疼痛,当多年顽疾在芒针的轻刺下逐渐消失,眼前的一切不得不令人惊叹。

这不是影视剧中的桥段,而是难得一见的芒针疗法。如今,会施芒针的医生已然不多,韩永海正是个中高手。作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韩氏芒针”的第七代天津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希望芒针技艺能够发扬光大,帮助更多患者缓解痛苦,治愈顽疾。

纤长芒针的“世界之最”

芒针不同于普通针灸,它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的针具,因其针体细长形似麦芒而得名。

“‘韩氏芒针’的施术手法也不同于其他针灸手法,因为针体细长的特点,使得施针者必须使用‘双手进针法’协同配合,才能控制针体方向和刺激力度,达到‘一针穿多经,一针透多穴’的显著效果。”韩永海介绍说。

摊开韩永海的芒针针包,一根根细如发丝的芒针整齐地排列着。这套针具中,针长5寸、直径仅为0.25毫米的芒针曾于2011年创下世界最细5寸芒针针灸针具的纪录。这种尺寸的芒针,也是韩永海日常最常使用的针具。

据了解,芒针的长度通常分为5寸、7寸、10寸、15寸等数种,临床应用一般以5-8寸长较多,8寸以上应用较少。因其针长,特别适用于可以深刺的疾病,如胃肠疾病、男女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面瘫、中风后康复等。

“芒针跟普通针灸的行针有很大区别。”韩永海解释说,普通针灸行针选穴较多,患者每次治疗至少要针刺二三十针,而且针需停留在体内20-30分钟才可提针。而芒针则由一根细长的针刺入一个穴位,甚至是“一针穿多穴”,得气后即可提针,随即针刺下一穴位,每穴施针通常只用3-5秒,再辅以施术者特殊的施针手法,患者有时甚至还没来得及感到疼痛,整个治疗过程就结束了。

芒针在韩永海手上,最擅治疗的是中风后半身不遂的康复、顽固性鼻炎以及疫情天灾过后的痢疾肠炎等病。

“多年前,我曾用芒针救助过一位50多岁的严重中风患者,当家属找到我时,患者单侧肢体无法正常活动,已经丧失了语言和吞咽功能,身上还插着胃管和导尿管。原来一百六七十斤重的人,在一个月内体重掉下了几十斤,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头。”韩永海回忆说,当时看到患者的情况,他对家属说“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试试”。治疗中,他用芒针为患者打通经络,增强气血运行,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为患者施针七八次后,他已经能简单进食,控制小便。10次的时候,胃管、尿管都能拔掉了。十多次后,患者已能与人简单交流。芒针治疗一个月后,我去患者家中探望,患者已可正常进食、饮水,食欲还特别好,还可以在屋子里进行简单的活动,身体机能恢复了一大半!”

提起芒针治疗中风的效果,韩永海特别指出,如果能在中风后的早期,即病发后三五天内介入芒针治疗,通过针刺患者的相关穴位,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不仅能够对病情的稳定提供帮助,还可对患者后期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天下第一针”的家族传承

“韩氏芒针”并非韩永海自创,他出生于中医世家,清末民初时,其祖父、“韩氏芒针”的第五代传承人韩太运便已有“天下第一针”的美誉。当时,诸多政商要人慕名前来求医,抗战时期,韩太运还曾为大量抗战军民施针治病,帮战士迅速恢复战斗力。

韩永海自幼长在祖父身边,从小就对芒针技法充满好奇与热爱。“祖父严格,让我除了熟习医理,还需熟练掌握针刺手法,做到进针时针体不弯,快速平缓,柔和用力,都做好了才肯正式教我。”韩永海说,这一连串动作须双手协同合作,一气呵成,为了娴熟操作,他在枕头上、棉被上开始练习,一练就是十多年。勤学苦练终于得到祖父的认可,韩太运打破“一代传一代”的家族传承法则,破例将芒针针法隔代传给了韩永海。

在人体穴位上施针练习,最初韩永海练习的对象便是自己。在祖父的指导下,他慢慢克服了针刺的恐惧,认真体会着每一个穴位的针刺走向和得气时的针感。“初练时,每天都会在自己身上的不同穴位针刺数十次,不过也是在那么艰苦的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针刺手法,名为‘蛟龙探海’法。”韩永海介绍说,以此“蛟龙探海”法进针不痛,催气速至,气至病所,得气提针。每一针的针刺过程用时仅仅十几秒甚至是几秒,犹如探海蛟龙,游刃有余。整个施针治疗时间依据不同病症,少则二三分钟,多则十余分钟,针后患者即可明显感觉到浑身轻松。

(韩永海为患者施针)

“扎的时候真的一点也不疼,扎完了浑身舒坦,病也好了不少。”采访中,患者刘先生分享自己接受芒针治疗时的感受。他说第一次来时,就深深体会到了“韩氏芒针”的“针法快、得气快、治疗快”的特色,几次过后病痛去了大半,更对其“见效快”的疗效拍手称奇。

“韩氏芒针”的抗疫助力

这些年来,韩永海已不记得以针救治过多少人。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发生,肠道感染、痢疾等流行性疾病随之爆发。韩永海带着他的小小芒针奔赴灾区,走到哪治到哪,常常忙得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

“70年代中期,我跟随拉练部队做随军大夫时治过不少病,有些至今记忆深刻。”韩永海回忆说,一次士兵拉练,刚好是地震前夕的一个深夜。凌晨1时许,一位战士突然高烧超过40度,上吐下泻,几近休克。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距离最近的医院也要走上18里土路,且沿途没有路灯,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小手推车。在此情况下,若贸然奔波数小时将病人送到医院,战士必将面临生命危险。

韩永海了解情况后,连夜赶到患病战士身边,施针急救。一个小时后,患者的体温降到了39.8℃,4小时后,体温降至37.5℃。韩永海继续为其针灸治疗,患者吐泻也止住了,当天中午就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古稀之年的韩永海将毕生治病经验总结为一套通过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而战胜疫情的芒针疗法,提交给有关部门。“我们为患者施针治疗的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中医知识,帮助他们增强免疫力。中医药在此次抗疫过程中贡献了重要力量,再次展现出传统中医药瑰宝的魅力,希望芒针也能在抗击疫情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韩永海说。

传统国粹走上文化交流的舞台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韩永海将以前只在家族内部传承的“韩氏芒针”推向了中医文化交流的舞台。

他多次应邀到天津中医药大学进行专题讲座,将家传的芒针针法带到大学讲堂,现场为针推专业的师生讲解并演示芒针针法。每到交流环节,数十名师生排成长队踊跃试针,试过的人无不表示“进针时一点儿都不疼,针感柔和,直达病所”。师生们纷纷表示这种只在医书中读过,日常从未得见的针法,十分有必要传承发扬下去。

也是在大学讲堂上,2007年时,多位专家学者为其使用的芒针针法命名为“韩派芒针”。

“将家传芒针针法传承发展,为更多患者服务,是祖父韩太运、三叔韩学彦多年来的心愿,也是我毕生所愿。”在韩学彦之子韩永立的帮助下,韩永海经多年不懈努力,于2011年将“韩派芒针”入选天津市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次年,韩永海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10月,在专家组的指导下,“韩派芒针”正式更名为“韩氏芒针”。同年,“韩氏芒针”疗法被评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韩永海也在2015年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韩氏芒针”传承人韩永海(中))

申遗成功后,作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韩氏芒针”的第七代传承人,韩永海受到中华两岸事务交流协会主席的邀请赴台交流,海峡两岸人士共同研究探讨“韩氏芒针”的传承与发展。

“受旧习俗影响,家传针法向来传男不传女,可这些条条框框正是对针法传承发展的束缚,我决意从自己这里打破旧俗,将终身所学对女儿韩旭倾囊相授。”与此同时,韩永海还面向社会招收学生,并通过大量研究与多年实践,将“韩氏芒针”针法整理成册,近期即将出版。

(韩永海向第八代传承人韩旭教授针法)

“建国后,创建天津医学院的现代医学家、教育家朱宪彝先生曾受国家领导人委托,多次邀请祖父韩太运到天津医学院创建芒针系,但由于‘家传针法不得外传’的守旧思想等原因,‘韩氏芒针’很长一段时间只在家族内部进行传承,并未向社会广泛宣传。‘韩氏芒针’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怀和鼓励。我们这一辈人,有义务倾毕生心力将芒针技法传承发展,为传播中医文化贡献力量。”采访最后,韩永海如是说。

出品|搜狐天津

作者|王雯婷

图片|受访人提供

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