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穴位治疗痔疮的2种治法,总有效率达90.3%,未见复发

文 / GaySpot乐点
2021-06-16 18:18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割治龈交穴治疗痔疮31例

痔疮为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自1980年以来,用割治龈交穴的方法治疗31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31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为14岁者1例,22~30岁者5例,31~55岁者23例,56岁以上者2例;病程为1~4年者5例,5~10年者18例,11~20年者8例;31例中内痔4例,外痔18例,混合痔9例。本组以大便出血,痔核脱出,或红肿疼痛,肛门坠胀为主症;检查上唇系带有结节和条索改变,结节色红或色白者为割治对象。

治疗方法

均用割治龈交穴的方法。

施术部位:

在口腔前庭,上唇系带与门齿缝微上移行部(即龈交穴)处。

手术操作:

取坐位或仰卧位,助手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将上唇提起,暴露唇上系带。先局部用2%红汞消毒,再用止血钳夹住系带结节,用剪刀剪除,然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3~5分钟即可。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均采用1次性治疗。31例中,1~3天见效者8例,4~7天见效者18例,8~10天见效者2例。取效时间最短1天,最长10天,平均为5.5天。本组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痔核明显缩小,半年内无复发者)24例;好转(症状基本消除,痔核稍有缩小,3个月内无复发者)4例;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变者)3例。总有效率为90.3%。

注意事项

1.妇女妊娠期及月经期不宜用此法;

2.忌饮酒,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术后1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附:典型病例

欧某某,男,45岁。退休工人。1986年8月5日初诊。

自述因间歇性大便出血反复发作18年余。1971年经内痔结扎术有好转,1980年再次发作,常间歇出血,疼痛,肛门不适,时有痔核脱出而不能自还,故再次来诊。肛门检查:第6点有一蚕豆大小痔核脱出,红肿,有少许血性分泌物。西医诊断为“内痔出血”。经割治龈交穴,2日后便血停止,疼痛减轻,10日后痔核明显缩小,随访1年未复发。

体会

龈交穴是督脉、任脉相会之处,会阴又为督、任两脉相交之地。故会阴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应到唇系带上。有人研究观察唇系带诊断痔瘘,其阳性符合率较高。所以割治龈交穴可能是通过经络的传感反应而达到取效的目的。本组有效率为90.3%,可见此法治疗痔疾效果显著,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由于治疗病例有限,在此仅供同道参考。

火针点刺龈交穴治疗痔疮

方法:

患者仰卧位,取龈交穴,痔疮患者的上唇系带(龈交穴)多可见一芝麻大小的滤泡。医者左手固定翻开的上唇,常规消毒该穴位,右手持火针在酒精灯上将针尖烧至白亮,快速轻轻点刺该滤泡(滤泡不明显时点刺龈交穴),使该滤泡(龈交穴)形成焦痂,若出少许血,可常规消毒以防感染。该法隔日1次或3日1次,一般治疗3次即可。

结果:

本组36例,病程最短3天,最长10余年。内痔18例,外痔14例,混合痔4例。其中治愈28例占77.8%,痔核消失,带血及不适感均消失;显效8例占22.2%痔核明显缩小,带血及不适感消失或减轻。总有效率100%。治疗时间最短1次,最长5次。

体会:

火针点刺龈交穴治疗痔疮,是根据“病在下者高取之”的取穴原则,因龈交穴属督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临床发现痔疮患者多在上唇系带或龈交穴处能找到圆形或长形的滤泡,采用火针点刺该穴位(滤泡)治疗痔疮,起到了“断其源,截其流”的作用。通过调节督脉,调整了患处的气血阴阳,改善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了治疗目的。另外,使用火针点刺时,要烧至白亮后再快速轻刺,点到为止不可过深或过浅。

痔疮是常见病,多发病,若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便会越来越重,影响工作和健康。

痔疮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虽然发生在肛门部,但确与整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痔疮的分类,是根据痔静脉血管的分布情况和痔疮发生的部位,以齿状线为界,将痔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类。

内痔:发生在肛内齿状线上,属痔上静脉丛内痔,由于临床症状、病变大小等不同,又分为初期内痔、二期内痔、三期内痔。凡是大便后出血是内痔早期症状之一,内痔初期往往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多在便后发现带血,方引起病者重视,因为内痔部位由植物神经支配,属无痛区,所以患内痔病人,一般无疼痛感觉,就是患较大内痔疼痛也不明显,仅感觉坠胀或排便困难。只有在内痔血栓发炎时,则疼痛加剧,以致肛门潮湿或滴血、脱肛,多见于二三期内痔。

外痔:外痔发生在肛外齿状线以下,属痔下静脉丛,外痔由于临床症状、病理特点等不同,分为血栓性外痔、炎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和静脉曲张性外痔。一旦外痔发炎肿胀,则疼痛明显,因为外痔部位由脊髄神经支配,属有疼区,所以疼痛感觉待别灵敏。剧则发炎溃烂滴血,肛门口潮湿。

本人用祖传秘方,经过60余年来的临床实践,效果确实非常明显,而且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痔疮,不论外痔、内痔、混合痔,都可用本方外治。

其药物组成为:瓦松20克,鱼腥草20克,五倍子15克,乌梅肉15克,海皮硝60克。

将此药放入锅内加清水1500毫升浓煎成500毫升,连渣带汁放入痰盂罐内约2/3,候热坐熏之,至不热为止,然后用干毛巾揩干睡觉即可。每日1次,最好在临睡前用。只能坐熏,不能直接洗患部,否则失效。

痔是常见多发病,俗语:“十人九痔”,据我国一些地区普査,发病率达60%。

我国是对痔认识最早的国家,公元前即有“痔”字,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的《山海经》、《庄子》、《韩非子》等书中已详有痔病记载,《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结扎、切除、熏洗、服药治痔的经验。

《内经》已认识到痔是“筋脉横解"血管扩张的病变,《伤寒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肛门栓剂一蜜煎导,宋代又创造了枯痔疗法,这些有效的办法,唐宋朝时就传到国外,世界上不少国家至今仍广为使用,现代医学痔的命名即源于我国,祖国医学对痔的治疗有独特贡献。

中医治痔是强调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病因、病变、病位、不同体质、年龄进行内外兼治,灵活得当的处理。

笔者遵《内经》“散者收之,急则缓之,坚者软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的辨证论治精神,根据痔多因于湿热风燥,致使浊气郁血留结肛门,长期便血、脱出可使气血亏损,中气下陷的特点,将痔分为以下四型施治,经长期应用,略有经验,现述于下。

(一)实热型

口渴喜饮、唇燥咽干、小便赤短、大便秘结、便时痛疼出血,或肛门局部掀红灼热,结肿高突拒按、痛疼剧烈、坐卧不宁,纳呆难寝,脉洪大或弦数,舌质红,苔黄。

证属实热内结,血热肠燥。

治宜清热止血,润燥通便,方用槐花散加味或地榆散加味,兼表证发热者,选用防风通圣散上宣肺气,下通积滞,表里双解、调气行血。

槐花散加味方:槐花12克,侧柏叶10克,炒荆芥9克,枳売9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地榆10克,仙鹤草15克,麻仁9克,生甘草10克,

地榆散加味方:地榆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山栀10克,槐花10克,茯苓1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甘草10克,

以便秘、出血、疼痛为主的各期内外混合痔、炎性外痔,属于此型。前方长于疏风清热,后方重在清热和血,兼风邪表证者可用前方,或用防风通圣散,结肿瘀血者可用后方。

《东垣十书》论痔曰:“善为病者,皆是湿热风燥四气所伤,而热为最多也”此型临床颇为常见以实热为主,故重在清热。

(二)湿热瘀滞型

腹胀纳少、肛门坠重、便秘溲赤、甚或身热、肛门凸突红肿、旁生肿块、宿滞不散、痛疼难安。

证属湿热内蕴,血气瘀滞。

治宜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方用五神汤加味或活血散瘀汤。

五神汤加味方:茯苓10克,银花20克,牛膝10克,车前子10克,地丁15克,黄芩10克,归尾1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

活血散瘀汤:归尾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大黄10克,川芎9克,苏木9克,丹皮10克,枳壳6克,瓜蒌仁10克,槟榔10克。

血栓外痔、静脉曲张性混合痔、痔嵌顿多属此型,湿热重用前方,瘀滞甚用后方,《丹溪心法》:“痔疮,专以凉血为主,治法总要,大抵以解热、调血、顺气先之。”活血化瘀在痔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三)虚寒型

身倦神疲、面色㿠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食少腹胀,便时内痔脱出,出血色晦暗,脉沉迟或弱细,舌质淡白。

证属脾胃虚寒,中气下陷。

治宜温中健脾、固脱止血,方用归脾汤、黄芪建中汤加减。

归脾汤:人参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枣仁10克,远志10克,龙眼肉10克,黄芪10克,木香6克,甘草6克,加灶心黄土一块,诃子10克,升麻3克。

黄芪建中汤加减方: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生姜3片,大枣7枚,陈棕炭10克,旱莲草10克,侧柏炭10克,升麻6克,陈皮10克,甘草9克,两方可交替应用。

内痔脱出严重,长期便血,伴有贫血,消化不良,腹泻者多属此型。

(四)气血亏虚型

便血日久,面色无华,气短心悸,少言懒语,四肢倦怠,食少乏味,肛门坠重,或血燥便秘,排便困难,痔脱难收,脉细弱,舌质淡。

证属气血亏损。

治宜气血双补。方用八珍汤或补中益气汤。

若虚寒中兼湿热者,可用当归连翘汤,于补虚之中兼清湿热,和血疏风。

八珍汤:熟地15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9克,人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9克;

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柴胡10克,陈皮9克,升麻12,白术10克,甘草9克;

当归连翘汤:当归12克,生地12克,白芍12克,连翘12克,黄芩10克,焦栀10克,荆芥10克,防风9克,白芷6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阿胶12克,甘草6克,地榆10克,乌梅9克,大枣6枚;

《外科正宗》说:“痔疮治法”,初起及已成渐大而便涩作痛者,宜润燥及滋阴。肛门下坠,大便去血,时或疼痛坚硬者,宜清火渗湿。紫色疼痛,大便虚秘兼作痒者,凉血袪风,疏利湿热。肿痛坚硬,后重坠刺,便去难者,外宜熏洗,内当宣利。内痔去血,登厕脱肛而难上收者,当健脾、升举中气。便前便后下血,面色萎黄,心悸耳鸣者,宣养血健脾。”总之宜辨证施治,方可获良效。

槐花生地汤治痔疮

处方:槐花、海蛤壳各30g,旱莲草、生地黄各15g,浙贝母12g,黄柏、丹皮、枳壳各10g,当归尾6g。每日1剂,文火水煎,分2次温服。

功效:清热凉血,化痔解毒。

主治:痔疮。症见湿毒下注,阴伤血热妄行所引起的肠风下血或便后出血,或便前出血,或粪中夹血,血色鲜红者。

病例验证:汪某,女,57岁。患者就诊前2天,便后发现肛门缘长出一肿块,疼痛难忍,行走受限,自用痔疮膏外敷不见好转,舌红,苔黄,脉弦。肛检见:3点处可见有2cm×2cm大小,椭圆形肿块,表面紫色,质硬,触痛明显,诊断为血栓性外痔。辨证为湿热下注,灼伤脉络,血溢脉外皮下,治以此方煎汤口服,外敷自制消痔四黄膏。嘱其每日便后用双黄鱼马倍汤熏洗,经治5日,肛门肿痛已基本缓解,行走自如。肛检,痔表皮已皱缩,血栓吸收。再嘱其服药3日,同时每日便后继续熏洗、外敷,病愈。肛门缘长出一肿块,疼痛难忍,行走受限,自用痔疮膏外敷不见好转,舌红,苔黄,脉弦。肛检见:3点处可见有2cm×2cm大小,椭圆形肿块,表面紫色,质硬,触痛明显,诊断为血栓性外痔。辨证为湿热下注,灼伤脉络,血溢脉外皮下,治以此方煎汤口服,外敷自制消痔四黄膏。嘱其每日便后用双黄鱼马倍汤熏洗,经治5日,肛门肿痛已基本缓解,行走自如。肛检:痔表皮已皱缩,血栓吸收。再嘱其服药3日,同时每日便后继续熏洗、外敷,病愈。

七年前第一次和痔疮打交道,居然是用吃饭的汤勺和芝麻油刮好的,然后一发不可收拾,这些年这种方法愈人无数,有不少人能够刮完后立即去洗手间检查发现外痔回缩,变软变小。去年在一次交流会上演示公布后,有不少人回家把家人的痔疮刮好了。多传播一些地方吧,可以为不少人免除手术。

1.刮5-10分钟

出水泡或出痧为止两个食指都要刮,从指尖向手掌刮,只刮如图的侧面就可以,

刮痧要用光滑而不割手的器械,如玉质的刮痧板、陶瓷的汤勺,玻璃杯口等,不推荐牛角及其它易伤皮肤的器械。

刮痧速度宜慢力度均匀而不伤手为好。

刮痧期间后要饮食清淡,不要吃辛辣发物。

可以练习提肛促进肛部血液循环。

可以作为痔疮预防方法,对于想怀孕的妇女出痧或水泡有助于预防痔疮。

2.如果配合拍打委中穴放血,会效果更好

3.同时配合用白萝卜水内服外洗

为何刮手指可治痔疮

从中医经络学角度讲,食指属于大肠经,而食指向上刮属于补法,而出痧和出水泡又属于泻法,因此这个方法是补中带泻。

此法能激发大肠的正气,推动大肠及其经络的气血的运行,泻除大肠的积热,故能通便治痔疮而除酒糟鼻。

五指健康按摩

【拇指】可缓解心脏疾病、过敏性皮炎、脱发、喉咙痛;

【食指】便秘、食欲不振、胃痛、慢性胃炎;

【中指】肝脏疾患、疲劳、食欲旺盛、耳鸣、头晕;

【无名指】感冒、咽喉疼痛、头痛、尿频、汗多、宫寒;

【小指】肩痛、腰痛、月经不调、视疲劳、肥胖、失眠。

多传播一些地方吧,可以为不少人免除手术。

:本人也曾多年被痔疮所困扰,后来在网上还买过不少秘方,这个方法确实有效,特向大家分享。

治痔新方

补中益气汤合乙字汤

处方:

生黄芪50g,当归15g,党参15g,白术15g,柴胡15g,黄芩30g,升麻10g,陈皮10g,生甘草10g,大黄10g。出血者,加卷柏;下坠者,加薤白。水煎服,7~10剂可治愈。

主治:

内痔,外痔,混合痔,尤其对出血者疗效更好。

按:

痔一证,一般都认为是湿热下注,毒邪壅滞,而采取大剂清热解毒,透毒散结的方药。其实这只是看到了其一。痔一证,产后妇女和久坐之人易得之,我在临床上每每见之,思之良久,乃悟出了原因。孕妇产后易气血虚弱,久坐之人易伤气,皆中气下陷。气陷于下,血流则慢,瘀久自然就形成了痔核。现治方法乃治标,未治本也。要想从根本上治愈痔,就要从本下手,于是就想到了提升中气,用补中益气汤的思路。

无独有偶,一日在读《医话医论荟要》中董德懋《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一文时,恰有此案例,心中为之一振,原来已有前贤在用。在此一并录之: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李东垣创制名方,用以甘温除大热,升提中气。历代医家颇为推崇,方论和验案甚多,在此只谈谈自己在临床应用上的一点体会。

内痔出血亦为本方加味有验病证。

如康某,男,30余岁,某印刷厂工人。内痔出血8年,贫血,面色㿠白,四肢无力,腹部有下坠感,大便后带血,色鲜红,淋漓不已。余以补中益气汤原方加槐花6g,地榆6g,侧柏炭6g。5剂而已。方中槐花、地榆、侧柏炭清热凉血,以治其标;补中益气汤原方升提中气,以治其本。标本兼顾,宿恙可速痊之故也。

前贤有验,我更应改进效之,我将平时治痔有效的乙字汤(柴胡、黄芩、升麻、当归、大黄、生甘草)和补中益气汤合并在一起,标本兼治,结果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一般的痔患者用7~10剂就可治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疗效可靠,现已成为我治疗痔的专用之方。

后在网上也看到一则治疗痔的医案,大同小异,现一并列出。即补中益气汤加四妙勇安汤。其方为炙黄芪50g,党参20g,当归30g,升麻3g,柴胡3g,陈皮10g,炙甘草20g,玄参30g,金银花30g。效果不明显时加红参10g。治内痔、外痔、混合痔,一般5~10剂即愈。真乃异曲同工之妙,前贤后学思想一致,慧者所见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