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传授成为运用附子的高手需要掌握的6种用法、8项注意
附子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相关名
熟附子、侧子、乌附子、乌附块、黑顺片、黑附子、明附片、熟附片
来源教材
主产于四川的江油、平武、绵阳等地以及陕西省。四川布拖、云南亦产。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①盐附子: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②黑顺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③白附片: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性状鉴别
盐附子
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印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
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白附片
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饮片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
淡附片
呈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褐色。切面褐色,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束。质硬,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口尝无麻舌感。
炮附片
形如黑顺片与白附片。表面鼓起,黄棕色。质松脆。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热纯阳,峻烈有毒,入心、肾、脾经,药力颇强。上助心阳、中补脾阳、下壮肾阳,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治亡阳及阳虚诸证每用。又辛热走散,为散阴寒、除风湿、止疼痛之猛药,治寒湿诸痛常投。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妙记
附子:孩子成长的一生
孕期(怀孕附子)——婴幼儿期(产子之痛)——儿童期(叛逆惹火父母)——青春期(叛逆)——壮年期(离开父母,成就自己,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父母却仍然嘘寒问暖)——老年期(体会到还是常回家看看好)
什么不能等??孝顺不能等!!做父母不容易!常回家看看!
孕期母亲怀孕附子附子
婴幼儿期孩子的诞生母亲经历产子之痛之痛补火青春期青春期的叛逆逆救逆壮年期离开父母成就人生事业,父母不忘虚寒温暖离开:散散寒老年期才体会到要常回家看看
回阳助阳
附子: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主治病证
(1)亡阳欲脱。
(2)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宫冷、尿频。
(3)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水肿。
(4)心阳虚衰之心悸、胸痹。
(5)寒湿痹痛,阳虚外感。
附子配干姜:附子辛热,功善回阳救逆、温助脾阳;干姜辛热,重在温中,兼能回阳。两药相合,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附子辛热,善补阳散寒;麻黄辛温,善开腠里而发汗散寒;细辛辛温气烈,善祛少阴经风寒。三药相合,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有毒,故孕妇忌服。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药理
本品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提高耐缺氧能力、抗心肌缺血、抗休克、抗寒冷、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增强免疫功能、抗炎、镇静、镇痛及局麻等作用。
故事
有一人叫沈良臣,患痰嗽,昼夜不能寝,多医无效,众说纷纭,或火、或湿、或气、或风。汤药杂投,均无效果,几至送命。沈良臣的儿子求到张致和的门下,诊脉后,脉沉,而且濡湿痰生,寒也,宜用理中汤加附子。服后当夜嗽喘两平,调理后愈。
1.回阳救逆
附子对脾肾阳衰欲亡的有很好效果,是中药回阳救逆中最为优秀的药物。常与干姜、甘草配合,治疗脾肾阳衰四肢厥冷,泄泻如水或失禁,脉微欲绝者;若舌苔黄或兼口苦口干等热象者,为阴盛格阳之象,可配合寒凉之药,如附子理中汤加黄连,或加猪胆汁。若兼大汗出者,是气脱之象,应该与人参配伍应用。前人治疗亡阳厥脱时用四逆汤、参附汤,其主要区别是汗出与否,泄泻有无;即汗出者必用人参;泄泻者必配干姜;若汗、泻并见,则人参、干姜并用。
2.温心肾
心和肾有阴亦有阳,阳虚者阴亦不足,故补心或肾之阳时,必佐补阴之品。内经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因此在补心肾之阳时必须同时配合一定的补阴药(特别久病更是如此)。附子的用量以小为佳,一般五分至一钱半较妥,最大量不超过三钱为宜,否则容易使少火变成壮火而为邪。
3.温脾肾
脾胃属土,虚寒时容易生湿,心肾属火,火能生土,所以脾胃虚寒多用附子,如附子理中汤。由于脾胃虚寒容易生湿,所以脾胃虚寒者不像心肾阳虚时必须配合一定的养阴药。附子理中汤以具有指趾厥冷,脉沉细迟缓的胃脘冷痛,或胃脘、胸部同时疼痛的效果为好;若脉见虚大,虚阳外越者,附子有走有守,能内达外散,温中而敛阳,大量用之有很好效果。
4.温通利水
附子本身没有利尿作用,但对脾肾阳虚或心肾阳虚的水肿却有很好效果。若单纯从通阳利水的作用看,附子不如肉桂,但对脾肾阳虚、心肾阳虚及肾水凌心、肾水凌肺的浮肿,附子又较肉桂为佳。单纯肾虚引起的下肢浮肿,附、桂配合常能增加利水的效果。
水肿用利尿药是一般的常识,但是以脾虚、气虚、肾虚为主者,单纯用利尿药不但不能利水,反而损伤正气,尿更难利,因此虚证为主的水肿一定要以补虚为主,利水为辅。
5.除寒止痛
附子温心脾肾,兼能入肝,所以治疗寒实证脉紧、胁痛的大黄附子汤用附子,胃脘冷痛、脐腹冷痛、疝痛和寒厥心痛等亦用附子。但因其偏重于入肾,所以疝、胃脘痛、腹痛等病中以兼有肾阳虚者用附子为好,而单纯肝寒引起的疝、腹痛等不如小茴香、吴茱萸,单纯脾胃虚寒时不如干姜。
6.除寒蠲痹
寒湿客于肌肉、关节等引起的麻木、疼痛,附子虽不如川乌、草乌的作用强,但它比川乌、草乌的毒性小,比一般其他药效果好,所以《伤寒论》中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都用附子治痹证。根据经验以脉大而弦紧或沉细迟缓,指趾厥冷者效果最好。而对兼有口苦、苔黄、尿黄者要十分慎重应用,否则容易发生中毒反应,假若脉紧或沉细迟缓,而又兼有口苦、苔黄等热象者,必须配合一定的寒凉药,如《金匮》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即是这种配合的例子。
以上是附子常用的几个适应证,其次临床中还常遇见以下一些问题:
1.在抢救危重证时附子的用量问题
以心力衰竭为例,心力衰竭的脉细数,是阴阳俱衰,阳虚为主,若过用附子则伤阴,少用附子并配合白芍养阴收敛,正附合“少火生气”。而脉沉微欲绝,肢厥、泄泻的亡阳证是沉寒锢冷阳气将亡,非大剂附子不能挽回阳气欲亡之势。
因此对阴阳俱衰的危重证宜用小量,亡阳沉寒锢冷宜用大量。
2.附子中毒问题
应用附子时会不会中毒,常受三种条件的影响。
一是煎煮的时间,一般煎煮的时间越长毒性越小,四十分钟以内毒性较大,一个小时以上毒性开始减小;
二是证的特点,脉大而弦紧或沉细迟缓的沉寒锢冷证,虽用大量,煎煮的时间比较短也不会发生中毒(笔者体会虽用4~5两亦无反应),而兼有热象者,阴虚、血虚者,则容易发生中毒(曾遇一些用附子五分发生中毒);
三是季节气候的影响,一般春季阳气升发,附子通行十二经络,容易动阳生火,所以春季应用时要慎重,否则容易中毒,冬季阳气收藏,虽用附子量比较大,亦不容易发生中毒。
3.附子治疗噎膈问题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在《伤寒贯珠集》:“噎者,寒饮积于中也,附子温能散寒,辛能破饮,故加之。”张景岳所说的噎膈就是寒饮积于中的噎膈,不是津枯或热痰引起的噎。根据经验附子治的噎膈大部分具有胃脘痞满,遇冷加重,脉沉细或弦大而紧,指冷等特点(笔者经验对有些贲门痉挛有效)。
4.附子治疗慢惊风问题
附子治的风既不是热极生风,也不是阴虚风动之风,它所治的风是脾败木贼的风,如泻下如水或二便失禁,肢厥,脉微欲绝,苔薄白时所见的风,这种风虽然小儿腹泻时多见,但是肺炎、乙脑等也有时见到,不过临床上往往被人忽略。
5.附子升高血压和使脉搏加速问题
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去看。附子补阳益火,回阳救逆,对脉沉迟细微的心跳过缓和寒邪直中的腹痛、心痛,脉迟缓者确有增快的作用,但对阴阳俱虚或阳虚的脉数,如心力衰竭时的脉数,不但不能使其加速,反而能使心跳减慢。
对肢厥、脉微、血压下降的休克和肝火上冲、阴虚阳亢、肝风内动的高血压确能使血压上升,而对虚阳上浮,上盛下虚,足冷,脉微或虚大无伦的高血压,反能使其降低。
6.附子治疗失语问题
舌为心之苗,附子入心,善除心经之风痰,因此中风的失语常用附子,根据经验附子只能用于经常流涎的寒痰失语,不能用于不流涎的热证失语,使用时配合全虫、茯苓、南星、竹沥效果较好。
7.附子止吐和催吐问题
有的书中说附子能催吐,有的说能止吐,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去看。一般来讲,对热证的呕吐确能使其呕吐加重,而对寒饮不化和虚阳上浮阴盛格阳的呕吐,确有很好的止呕效果但应用时必须冷服。
8.附子、肉桂的异同
附子、肉桂均能温心肾,“暖丹田,壮元阳,补相火”,惟肉桂性善于下达,故逆气上冲者多用肉桂;附子善行,阳虚不能达于四末者多用之。附子作用强而速,肉桂作用缓而弱,故回阳救急时用附子,不用肉桂。肉桂善入血分,兼能活血,附子善行气分,故阳虚,寒阻经脉时多用附子,而血分有寒或寒而兼瘀血者多用肉桂。
以上是应用附子的部分经验,只要将附子的热、入心脾肾经和有走有守的三个特点抓住,才能把附子用得恰到好处。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恽铁樵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最有用”,是说附子能够救人于危急存亡之际,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又能强壮健体,所谓通行十二经,内温脏腑骨髓,外暖筋肉肌肤。许多名医,以擅用附子出名。明代浙江名医严观,常用姜汁制附子,人称“严附子”。
近代四川名医祝味菊先生也擅用附子,30年代在上海行医,经常用附子救治危急重症,超人的胆识,独特的配伍,出奇的疗效,赢得病家和同道的好评,雅号“祝附子”。现代云南名老中医吴佩衡先生,附子运用十分得手,而且其量很大,有达4百克者,令人咋舌,人称“吴附子”。
“最难用”,依我所见,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附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附子证难以辨识,不是在危急之际错失良机,就是因为治不对证而不见功效;第二指附子有毒,如果用不对证,不仅无效,甚至出现毒副反应。所以,必须讲究附子应用时的指征、配伍以及服用剂量、方法、煎煮时间、药物品种等诸多因素。正因为如此,古代医家畏用附子者不乏其人。正如清代张隐庵在《本草崇原》中所说的那样:“甚至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彼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附子难用,从此可以窥见一斑了。
药证
附子主治脉沉微,兼治疼痛。
附子是古代的救脱药。多用于严重的呕吐、腹泻以及大量出汗以后导致的以脉微弱或脉沉伏不出、四肢厥冷为主要特征的危急重症。如《伤寒论》中许多附子类方的方证中均有脉象的记载。从《伤寒论》的原文来看,仲景十分重视附子证的脉象,除脉微、脉沉、脉微欲绝以外,尚有脉沉伏不出、脉弱、脉迟等。而脉沉微,最为典型。
所谓脉沉微,指脉形极细极微,按之如游丝,似有若无;或脉沉伏不出,重按至骨方得,此即为附子证的特有的脉象。笔者称“附子脉”。这种脉多见于大汗、大下、大出血、大病或者极度疲劳、寒冷刺激之后体质相当虚弱的患者,也可见于经过长期疾病折磨的大病患者,或年高体弱,或婴幼儿等。与这种脉象相伴而来的症状,多为
①面色灰而无光泽,精神萎靡、极度疲劳感,声音低微;
②畏寒,四肢冰冷;
③大便溏薄或泄泻,泻下物多为不消化物,并伴有腹满腹痛等;
④浮肿,尤其是下肢的凹陷性水肿,有时可以出现腹水。
如果检测血压,多见血压偏低,心功能与肾功能可能低下。
所以,“脉沉微”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症状,而应当理解为是一种体质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谓的“阳虚”或“少阴病”。
附子脉也有特殊情况,一种情况是脉象突然变得浮大而空软无力,多伴有冷汗淋漓,或烦躁,常常是体质极度虚弱,或阳气外越的先兆.
另一种是或不见细弱,反见有力者,张仲景所谓“脉紧弦”,这种情况多见于剧烈的疼痛。
附子还主治痛证。
附子所主治的痛证,其痛势剧烈,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全身疼痛而痛无定处,患者苍白虚弱,或恶寒,自汗,或烦躁不安。
②关节疼痛、拘急。
③胁腹大痛而无硬满拒按者。
④胸痛彻背,四肢冰冷过肘及膝。
配方
一、以脉沉微、四肢冷为特征的疾病
脉沉微,四肢冷,多见于心力衰竭、各种休克等。附子多配干姜、甘草,方如四逆汤。四逆汤是传统的强心升压剂。擅用四逆汤的后世名医,有称之为“火神派”的西南名医,如吴佩衡、范中林等。四逆汤适用于虚寒证,此证的出现多有极度疲劳、寒冷刺激、高热持续、严重的腹泻、呕吐、大出血等诱因,患者出现面色无光泽,神情淡漠,血压下降、四肢冰冷,或有冷汗,脉象微弱微细等临床表现。
四逆汤临床上多加味使用。常用的加味法有:
——加人参,名四逆加人参汤,适用于冷汗多,或大出血者。
——加肉桂、桂枝、龙骨、牡蛎等,适用于心动悸、冷汗出、脉象空大者。
——加人参、麦冬、五味子,适用于气喘汗多舌红嫩者。
——加人参、白术,即后世附子理中汤。适用于虚寒腹泻。
——加黄连,用于寒热夹杂的痢疾肠炎。
——加茵陈,用于阴黄。
二、剧痛类疾病
附子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其配伍不同,所治疗的疼痛也不同。
1、配细辛、麻黄,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等引起的腰痛。2、配芍药,方如芍药甘草附子汤、真武汤。适用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脉管炎等引起的腰腿痛。
3、配桂枝等,方如桂枝加附子汤。适用于关节疼痛。
4、配细辛、大黄,方如大黄附子汤。可用于肿瘤疼痛、胆绞痛、肾绞痛等。
5、配大黄、干姜、肉桂、人参,方如温脾汤。可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引起的腹痛。
三、全身浮肿性疾病
1、配白术、茯苓、芍药等,方如真武汤。其原主治“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
(82)“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316)。后世多用于浮肿而伴有心悸、眩晕、腹痛等证者,所谓的阳虚水泛证。现在临床报道比较多的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2、配牛膝、车前子、肉桂、地黄、茯苓、泽泻等,方如济生肾气丸。本方适用于肾病水肿、腹水等。
四、虚喘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见面色暗黑,恶寒、咳喘者,或有常年服用皮质激素者,多属虚喘。
1、配肉桂、地黄等,方如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金匮要略》谓“夫短气有微饮,当次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十二)。并用于“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六),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见腰膝酸软、小便频、轻度浮肿、脐腹部隐痛或小便无力者,常服肾气丸可改善体质,预防复发。
2、配小青龙汤。凡哮喘见恶寒、无汗、脉沉微细、舌质暗淡而润泽,苔白水滑者,附子配合小青龙汤有效。近代名医祝味菊就有如此经验方(施杞主编,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297页,学林出版社1994)
3、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炙甘草汤。本人经验,对于久喘而形体瘦弱,心动悸,脉空大者,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炙甘草汤加附子等,有替代激素的作用。
参考
一、急症中使用附子,识证要准,下手要快。
二、慢性疾病使用附子,需要辨识体质。附子比较适合于阴寒体质。所谓阴寒体质,就是面色晦暗、苍白或暗黄,肌肉松软,按之无力,皮肤多干燥,晨起面多浮肿,目睛无神或眼泡易浮肿,外观精神萎靡,面带倦容,唇色暗淡干枯,舌质淡胖而暗,多有齿痕,舌苔白(或黑)润或白滑。平时畏寒喜暖,四肢常冷,尤其下半身冷为著,易疲倦,好静恶动,大便常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口不干渴或渴不多饮或喜热饮等。
三、止痛大量,温阳小量。张仲景用附子有两个剂量段。大剂量为(3-5枚),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或心腹大痛;小剂量为1-2枚,多用于治疗脉沉微、四肢逆冷等。故止痛用大量,温阳用小量。
四、附子的煎法。①先煎法:附子先煎,可以减毒。②开水煎煮法:有人提出附子煎煮新法,即将附子捣为粗末,开水煎煮10分钟以后,尝无麻味即可。煎煮附子时水一定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再添加冷水进去,这是朱良春老中医的经验。③合煎法:附子与干姜、甘草合煎,可以增效减毒。陶宏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互配合者,正制其毒也。”
五、小量渐加的用量原则。
六、附子中毒的处理:附子中毒,古时候用甘草、黄连、肉桂、绿豆、黑豆汤解之。现代多注射阿托品、普鲁卡因等,并用1%—2%鞣酸洗胃,酌情给予催吐剂、活性炭以及保温、吸氧等。口服浓茶也有解毒作用,目的是沉淀生物碱。